•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成果发布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

时间:2011-11-5 15:30:18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1819   评论:5
内容摘要:摘要:本文提出了我省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制约我省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词: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一、我省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

摘要:本文提出了我省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制约我省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提出了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

 

一、我省区域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办学条件的不均衡。由于我省地方财力较弱,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目前还有部分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与规范化办学要求不相适应,如没有足够的课室和功能室,许多学校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科学室、多媒体课室、电脑室、语音室等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要求,学校美化、绿化,校园文化建设等参差不齐,教师住宿、生活条件亦不尽人意。

二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首先是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受编制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校多年没有调进新的小学教师,致使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断层现象严重。目前,我省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近老化。许多学校的美术、音乐、地理、历史、生物、信息技术课都不是由专业教师担任,小学英语教师更缺。其次是骨干教师总量不足,城乡分布不均。由于城乡教师待遇和工作环境差别较大,致使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向城镇流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中心城区流动,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骨干教师数量极少。再次是农村教师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县域经济困难,大部分不能按照有关规定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使县级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难于广泛开展。

三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不均衡。农村学校由于受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尤其是优质教师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相对低下。具体表现为:(1)管理者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心理素质不高。大部分农村学校校长除了参加任职培训外,再难像城市学校校长那样更多地参加提高培训、高级研修等活动。(2)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落实。(3乡镇中心小学对管理区级小学管理不到位,造成了管理区级小学管理松散,水平低下。

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育管理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较明显。由此可知,教学质量的区域性存在差异。

由于以上存在的城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不均衡,使农村学校的学生受到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城镇学生。这种现状如得不到改变,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失教育公平,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制约我省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

  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是由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具有客观的必然性。既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指导思想、教育结构及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经济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基础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的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由国家负责和管理的高等院校的布局又不合理,造成城乡之间、地域之间教育的差别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形成良性循环。相反,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政府和家庭教育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的人数和受教育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东西部经济与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也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之一。文化落后地区,观念保守,生产方式落后,封建迷信盛行,加之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另外,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以及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现象的存在,使一些家长感到书包翻身无望,普通教育于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无补,经济条件确实有限,一些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事赚钱容易的家庭手工业、副业或外出打工,辍学现象严重。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社会劳动用工制度中的性别不平等,是教育在性别方面表现出不平等的重要原因。

  ()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内部的原因

  我国长期以来重视高等教育,轻视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之一。由于基础教育投资划归地方,而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差别很大,国家又缺乏足够的资金给以平衡和补贴,进而造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则主要是我们教学思想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使得我们只关注少量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三、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以县域内实现均衡为重点,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范围。

(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办学差距

域经济薄弱,教育投入相对较少,加之一些偏远学校规模小、起点低,资金缺口大、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缩小县域内中小学校的办学差距。

1.应依据国家和省双高普九的标准,结合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资源,缩小农村学校和县、镇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特别要区分城镇和乡村学校的不同情况,明确重点、分层推进,使县域内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室、实验室、体育设施、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等方面尽快达到基本标准,为县域内中小学校均衡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资条件。

2.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府负有重要责任。政府应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对薄弱学校在经费、项目建设上予以倾斜,把有限资金投入到薄弱地区、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上。要做到雪中送炭,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防止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扩大,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合格学校。

(三)建立教师交流、聘用管理机制,促进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在于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要着重解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短缺、配置不均衡、教育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首先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来增强教师职业道德,通过弘扬正气、表彰先进等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对教师的评价应以师德师风为主。要严禁走教、有偿家教之风,禁止打骂、体罚学生,甚至对后进、调皮生弃之不顾、拒之校外,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师要真正的关爱学生,激励先进,帮助、鼓励后进,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知识潜力,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均衡发展的目的。

二是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继续实施教师轮训制度,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倡导和帮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教师培训工作应立足于教师在岗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广泛性,特别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是建立完善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各项制度。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开通顺畅的渠道和机制,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指导教研等帮扶活动。同时,组织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到县、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在岗学习、进修提高。采取特级教师讲学、巡回下乡送教、县域内骨干教师流动教学、县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等形式,解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师资紧缺、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

四是建立校长、教师流动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校长、教师的统筹管理,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相应政策,每年按比例对校长和教师进行一定数量的交流。从制度上保证校长、教师的合理流动,因地制宜地引导城镇教师向农村流动,在教师资源配置上做到均衡。人事、财政部门应根据农村教师严重老化和部分教师不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现状,提早做好新教师的聘用工作,对优秀毕业生应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从而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以促进农村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狠抓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首先要完善改革招考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完善中考和高中招生制度,逐步把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共同作为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推进“名额分配招生”“推荐招生”。“名额分配招生”,即将一定比例的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各初中,由初中根据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选送。“推荐招生”是对有突出特长和表现的学生,由初中出具学生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向招生高中推荐,高中调查核实预录后,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公示。这两种招生方式改革,可让薄弱初中获得向优质高中推荐尖子生的机会,改变优质生源“扎堆”部分优质初中的现状。

二是树立“质量立校”思想,稳步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我国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的差别是公认的事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所要解决的就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两基”规划的顺利实施,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为全省的基础教育抓质量创造了较为有利的环境。当前,一方面要认真分析造成城乡教育质量差别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分清各种问题的轻重缓急,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任务,从全省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地有效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来解决农村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渠道,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升我省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从以中考成绩为惟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向知识技能综合考核评价转变。要进一步坚定实施课改的决心和信心,对现阶段课改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一定要按照新课程、新标准、新形式、新理念及时调整,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实现“六个转变”,即“变被动为主动,变务虚为务实,变模仿为探索,变担心为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变口号为行动”,努力探索具有本省特色的课改新路子。  

四是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决定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成败兴衰的关键,是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作用,加强对教师的统筹管理,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选拔任用好校长,推行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要组织开展评选“名师”和“名校长”活动,着力培养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和校长群体,实施“名师、名校长带动”工程,逐步缩小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

  五是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促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学校整体布局方面,以原有的环境布局为主体,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绿化,合理设置宣传栏、添置点缀景点,使校园环境整洁优美、错落有致、品位高雅;在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学校要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在校舍建筑、景点的布置上,还是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宣传上,均营造具有人文内涵的环境氛围。基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还要根据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一系列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

六是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努力规范办学行为。一是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监督制度和落实手段,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决不随意加课减课。二是要加强教研和督导工作,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工作队伍,切实发挥教学、课改、评价等方面的业务指导作用。

七是鼓励因地制宜,追求农村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要取得竞争优势,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就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校N模式的实施,并非要把农村学校改造成为城区学校的翻版,而是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鼓励农村学校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办出特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五)调整农村学校网点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1.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调查小组,从本地地理、人口、经济和原有学校设置等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及方便孩子入学等原则出发,研究制定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方案,提出学校布局调整的目标与方法。要着力解决好城镇超级大班的问题,超级大班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均衡发展的目标。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可先在一、两个乡镇内搞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在进行学校网点布局调整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和政策问题,对此应认真研究、妥善解决,特别要谨防因网点调整而使学生流失的问题出现。

3.强化政府行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网点布局的领导。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政策性强,光靠教育行政部门来做不行,必须将其列入政府计划,强化政府行为。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要与人事、财政和土地等部门协商合作。应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和家长取得共识,全力支持此项工作。应积极采取小学向中心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的办学模式,对区域教育资源大洗牌,以达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有效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同时有利实现县域内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

(六)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授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科学确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模、层次和速度。

(七)建立科学、有效地督导评估机制,不断推动均衡发展跃上新台阶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查制度,加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与教育公平的督导。一方面要加强督政。将落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列入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实绩考核的内容,对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因工作措施不力而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则要视其情节轻重作出处理,甚至追究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督学,淡化窗口学校,从选拔评估模式转向实施以规范化学校标准为评估依据的合格评估,构建有效的监测系统,依法约束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促进城乡学校协调发展。

(八)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新突破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不要忽视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制定落实普通高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进一步落实发展普通高中的责任。充分挖掘现有普通高中潜力,加快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发展激励机制,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积极规范和完善民办普通高中办学机制,鼓励扶持民办普通高中健康发展,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新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清福: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来自大兴安岭(塔河县、松岭区)的调研报告[R],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赵清福.黑龙江省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7(8).

[3]赵清福.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咨询,2007(增刊).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成果之一(GZD1001)。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