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研究指导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开题论证报告

时间:2011-12-9 17:04:26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5986   评论:64
内容摘要:       2011年10月20日至21日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负责人培训会在京举行,本人申报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课题在接受了此次培训后获得正式批准。...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开题论证报告 
 
    (2011年10月20日至21日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负责人培训会在京举行,赵清福同志申报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课题在接受了此次培训后获得正式批准)

        一、课题选题目的、意义
   
(一)改革传统教学行为的种种弊端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实施和推进中,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仍停留在陈旧的传统的教学行为上,表现在他们口头上把新课程理念阐发得头头是道,而教学行为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为尽快使广大教师适应新课程,必须使他们加快教育教学理念的重建尽快扬弃过去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推动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二)全面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教与学是构成教学的最基本要素,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学有效性、时代性的重要体现。只要改善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就为改善学生、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信息反馈、教学环境和教学技术等教与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提供了条件,如何促进这些要素之间形成一定的有效联系,发挥各要素的积极作用,形成课堂教学机制,并且由此推进教学的现代化,构成现代课堂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师生得以和谐发展。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关键,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中心。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以前的陈旧学习方式如死记硬背、被动学习、死搬硬套等必须抛弃,换之以合作学习、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参与学习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即教师”,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整合者。“课程即教师”,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不断更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不断完善,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上不断提高。因而无论对于有着怎样素质现状的教师,都毫无例外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面临着一个重新学习、全面提高和自主发展的任务,即面临着一个自主发展和适应转变的严峻课题。
   
二、选题的价值及创新点
   
(一)选题的价值
   
在目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人们已经意识到,新课程的理念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得以实现,这就给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角色、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等都将发生反应性的变化,而这一切,最终都会从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中得以表现,于是,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就成为新课程理念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关于教师技术行为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上,特别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行为的实践特征的研究较弱。因此,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将丰富和发展已有教师技术行为的理论;从实践上通过强化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探索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从研究成果推广上,为广大教师提供可资学习、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二)拟创新程度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授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2.从随意嘲笑和批评转向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4.从传统的“满堂灌” 转向强调帮助、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
   
5.从单一的自我教学方式转向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6.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本研究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是课堂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行为,然而它不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全部,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不仅有教师的教学行为,还应该包含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互动行为。因此,本研究认为,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研究,还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以本来面目是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共识性原则。旨意是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学校对课程的实施和完成负责,有一定的责任感,让全体的师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及意识。
   
2.实践性原则。主要是为了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实践的结合,而不是可以追求大纲以外的新知识。我们研究的资料来源必须在实际工作可操作的一些方案、调查、研讨、专题讲座等等。
   
3.科学性原则。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它不要求所有的学生的研究结构结果都是一流的有创新。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比较幼稚的操作,但我们强调的是激发学生的切合实际的、科学的创新意识。
   
4.指导性原则。指向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先导,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有效地指导。
   
四、课题研究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总结我省及国内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现代教育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加强学校科研机构的建设,营造科研兴教的氛围,建立教师依靠教育科研发展自我的新机制,促使我省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落到实处,做到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出发,从而提高教育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一批优秀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
   
(二)理论依据
   
1.哲学方法论。从一般哲学方法论来看,问题就是矛盾,研究问题就是尚未解决的矛盾。毛泽东同志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搞教育研究,必须首先提出问题。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选择的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要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
   
2.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是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创新是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要提高教师的整体教育科研素质,必须按照教育研究或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实际,探索一条有效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3.课程改革理论。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中小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为关键环节。此次课程改革倡导新思想、新理念,如强调课程整合,强调师生对话与互动,强调教师角色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校本课程开发是此次课程改革对学校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为主体,结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所进行的课程规划、组织、实施与评价的活动过程。
   
4.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当前,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如何提高教师的质量又是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化表达的最基本含义就是要把教学视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当前,世界上对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涵盖了3个基本范畴: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意的健全。而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研究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三)理论假设
   
1.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主要指国家规范课程的课堂教学;如语、数、英、科学、音体美等学科教学。
   
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黑龙江教育学院毕田增教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说得通俗一点,教学行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它是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中展开的活动。
   
教学技术行为。教学技术行为包括:教学设计;导入;讲解;提问;学习指导;课堂管理;时空与媒体使用;练习;试卷编制;教育诊断。
   ⑷课程即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即教师”,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和整合者。不论什么样的课程,都要靠教师这个中介转化、实施,并最终转化为学生所体验到的课程。从课程生成方式来看,人类教育史上的课程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为预设性的课程,一种为生成性的课程。前者为专家设计的课程,后者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共生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生成性课程,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互动共生的课程。所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唤醒、拓展、修正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教师的课程生成能力。
   
2.理论假设
   
通过我们的研究实践活动,让我们的教师懂得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对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方面的作用即良性的教学行为会对课堂起积极作用,反方面的作用即不好的教学行为会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整个教学秩序。只要我们能够从教师基本素质上构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就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得到优化和提升,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培养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途径、方法、策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最终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
   
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变革的方式方法。
   
⑵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典型案例。
    
2.主要内容分解
    
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⑵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变革的方式方法研究;
    
教学设计、导入、讲解、提问、学习指导、课堂管理、时空与媒体使用、练习、结尾、教育诊断、教学反思等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
   
此项研究内容可分项研究、可研究其中的几项也可整体研究,即选题可大可小,要根据情况量力而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如导入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就属单项研究;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就是整体研究。
   
⑷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
    (5)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案例研究。此项研究也可以展开来研究各技术行为的案例。
   
(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等)
   
本研究遵循问题解决的研究路线,以“问题—解决”为总体研究思路,以学科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立足课堂教学,观察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实践,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现状,发现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看法,并在观察、访谈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寻找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深层问题,由此找到本研究的现实出发点。分析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结构,澄清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理论认识,并以此为理论基点,在对课堂教学作整体思考的前提下,分别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组成要素予以优化研究,探索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优化策略,并将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予以验证,总结推广。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为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组成要素予以优化研究,探索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优化策略;难点为分析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结构,澄清教师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理论认识;主要创新点为将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优化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予以验证,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七)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研究的主要方法
   
⑴访问调查法:在课题研究开始阶段,我们基于对课题的一些理念、背景、方向不太明确时,我们利用先访问、调查,效果可能好些。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对课题研究有个初步地轮廓认识,是取得成功研讨的基础。
   
⑵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寻找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的途径、方法、措施,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边探索,边实践,边修正,边完善。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讨,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少兜圈子,尽快地完成研究任务,才会更快地提升师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素养。
   
⑶个案研究法: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教师建立个体档案材料,作跟踪研究,并对他进行分析。
   
⑷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⑸经验总结法。要从面上(全省教育的角度)和点上(学校教研的角度)及时总结我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2.课题研究思路
   
本研究遵循问题解决的研究路线,以“问题—解决”为总体研究思路。
   
首先,立足本校课堂教学,观察课堂中的教学技术行为实践,了解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现状,发现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中存在的直观问题。
   
其次,针对课堂观察的问题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看法和解释,并在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寻找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深层问题,由此找到本研究的现实出发点。
   
再次,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理论基础进行清理,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和寻找本研究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然后,分析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结构,澄清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理论认识,并以此为理论基点,在对课堂教学作整体思考的前提下,分别对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组成要素予以优化研究,研拟出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优化策略。
   
最后,将所拟策略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予以验证,总结推广。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阶段性目标
   
课题研究起止时间为20114月至201512月,实施步骤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14月至20117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课题的提出与申报。一是学习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指南、“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分类、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等有关文献;二是根据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指南,查阅有关研究资料,论证确定研究课题,填写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请书,完成课题的申请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18月至20157
   
第一步:调查研究(20118月至20127月)
   
一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二是组织开题并培训课题研究骨干;三是有目的的开展以书面调查、访谈等形式的调查研究。对我省相关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摸清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提出应对策略,为课题的下一步开展的实践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实施研究(20128月至20157月)
   
利用3年的时间,主要通过行动研究等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对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的优化,进行一定规模的实践探索。主要完成⑴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课堂教学行为变革的方式方法的研究;⑵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研究;⑶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典型案例的研究等研究任务,发表有关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58月~201512月):结题验收阶段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做好这个阶段工作十分重要。在本阶段主要通过经验总结等方法做好课题研究的总结。筛选整理有关研究资料,系统总结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的成果,撰写完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接受中国教育学会的专家验收。
   
(二)课题研究的途径与措施
   
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主阵地,新课改理念下必将催生新的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的研究,也必将完成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逐步形成全面关注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从这个角度,“聚焦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所以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是课改一系列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课堂教学研究是在学校内、在课堂内、在教和学中发现的问题,是从问题本位目标出发,主要是从现实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师教育行为中的困惑为目标,是教学“临床诊断”式的研究方法。它是最实际的、最有效的,也是最贴近教师需要的教学研究方法。评课时,教师纷纷把自己的案例、困惑、思考拿出来分享,讨论中不时生成的许多事先并没有想到的问题。当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意识到某场景所蕴含的理念在实际场景中的联系与应用方式时,就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
   
1.教研员深入课堂,给予教师切实的指导
   
教师是课改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而教研员是将课改理念顺利落实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是教师实验新课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师来说,他们经过学习可能理解了新的教育思想,但却不知道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应用方式,也不知道如何把他们联系起来,或者说他们尚缺少有关新思想的“个人实践知识”、“实践的智慧”。在此情况下,教研员参与听评课等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活动,就是借助教研员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帮助教师摆脱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低水平重复,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同时,教研员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取实践的例证,完善对新课程的理解、证明和修正。
   
对于教研员来说,在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研究中获取了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解决了一个个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在常态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即时诊断、分析和反馈的能力,真正到达到了双赢。
   
2.以活动为载体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在课改初期,各种培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旦到达实践深化阶段,需要将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时,理论和实践常常脱节现象,“行为跟进”时显滞后。所以到了操作层面最有效的方式是让教师自己亲身投入其中,能够由远及近、引发对自身课堂教技术学行为的反思与感悟。因此就角色而言,教师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人,是教师自己的事,是“教师帮教师”。就形式而言,课堂教学就发行为研究是教师将实践与反思相互联结的行动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运用实作指导”的课堂教学研究方案。同时,运用多种手段,让教师能够时刻得到指导,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展开探讨。
   
⑴加强对原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力度。课堂行为的研究和改变必须基于对自己原行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主要优势,课堂教学主要不足分析等方面引导教师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有选择的、有问题的指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等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作叙事性的个案记录。
   
⑵组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评选活动,提高教师对新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我们聚焦课堂教学整体思路下所进行的第一步工作,主要是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分配教学时间等,这些也许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难的第一步。这是教师由旧理念向新思路转化的重要的一步,教师只有对新课堂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才能设计出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优秀教案的评选,引导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引导教师加强教学过程的设计。同时在此基础上将对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整理出集,形成了一套包含着各个模块每个课时连续的课堂教学设计,既体现了课题研究的成果,又为其他教师如何上好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⑶开展以“课例研究”为中心的各种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如果说第一步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第二步就是真刀实枪的较量。“课例研究”也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通过自荐和推荐选出教师上好示范课和研究课,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深层次的评课,搞好课例分析,以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二是各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上一节研究课,按“课例研究”的模式组织深入探讨,以起到了伙伴互助的作用。三是开展自己评自己课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照镜子”。为教师的常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然后将录像带交给教师自己观看,通过再现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起到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⑷建立网上教研平台,拓宽教研渠道。针对教师工学矛盾的突出问题,开展网上教研,组织教师对优秀课堂教学录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达到了教研员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随时交流,网上课堂以其不受时空限制、交互性强等优势正成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
   
五、课题组的组成
   
课题组成员由有关地市县教学会秘书长组成,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负责相应地市县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一)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课题组是由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及相关市、县(市)教育学会秘书长组成的,经验丰富、基础雄厚、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并有一定奉献精神的团队。参与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均为副高职以上职称,均有多年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经验,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理论基础和专业研究能力,有主持、指导省重点及其以上课题研究的经历和能力,并有较多的科研成果。
   
其中课题负责人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黑龙江省首批教育科研骨干、“十五”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有多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基层教育科研理论培训与指导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了解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具有主持省、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规划课题的经历,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和成果撰写能力。多次为教育厅等有关决策部门撰写大型研究报告,有把握保证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二)
本单位的研究环境
   
本院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近年来,由于院领导的一贯重视,我省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气氛逐年攀升,全院研究气氛浓厚,科研成果较多,多次为教育厅完成各种重要调研任务,为黑龙江省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
   
(三)资料与设备准备
    
本单位有多年教育科研的基础材料、教育科研方法理论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书籍。各处室均有计算机及打印设备,并有期刊网可供查阅教育科研信息和资料。
   
(四)专家指导与信息交流
   
有院领导及专家学者的指导,有与省内外兄弟单位、有关学术团体的横向交流。
   
(五)课题研究的指导与培训
   
充分利用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新技术下的教育科研培训与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及网络培训的优势,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导与培训。
   (六)
经费保证
   
本院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各参加研究的单位提供一定的经费保证。
   
七、预期效果及最终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是能使学生学会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认真听讲,安静思考,勤奋好学,善思多问,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高尚的自我完善的学习能力;二是能让教师理解课堂教学技术行为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尽量让教师懂得注重自己的教学行为,规范上课,遵守课堂纪律,重视课堂效率。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技术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最终的研究成果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教学技术行为研究报告。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