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观察法

时间:2011-12-9 16:53:05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2715   评论:37
内容摘要: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一定事实认识的基础之上。教育科学研究有许多途径和方法,但其首要的任务也常常是获取一定的对事实的科学认识,或者是认识一个事实,或者是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熟悉的事实。本节论及的观察法就是获取和认识形成科学事实的重要研究方法。   &nb...

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一定事实认识的基础之上。教育科学研究有许多途径和方法,但其首要的任务也常常是获取一定的对事实的科学认识,或者是认识一个事实,或者是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熟悉的事实。本节论及的观察法就是获取和认识形成科学事实的重要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的含义和作用
   
(一)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的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观”则看,“察”则分析研究,是属于认识的范畴,是人类认识事物最早,最古老的一种方法。然而,观察法并没有因其古老而陈旧,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研手段丰富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相对于生活中的自然观察,它已形成了独立的方法和系统,即科学观察法。广义的观察即通过研究者的亲身感受或体验来获得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带有一定的自发的偶然性,是科学观察的基础和初级形式,而科学观察是研究者按照预定计划,对于观察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选择,有目的的直接观处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对象语言,行为等外部表现,搜集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剽窃,从而获得对问题的较深认识。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是属科学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个科学研究方法。
   
(二)观察法的作用
    
1.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搜集人们身心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各种科学事实和研究材料的基本途径
   
通过有目的地教育领域某一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和深入的观察,从而获得认识该事实的比较充实、客观的事实材料,这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始,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某个教育现象得以发展的条件,科学的分析和说明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及过程。
   
2.观察法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假说成立与否的重要手段,重要手段教育科学发展的源泉
   
科学上任何重要理论,未被验证时,只能是假说,假说教育研究中所推广出来的关于未知事实的结论,只有通过观察科学事实加以检验,才能是科学的、有价值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所以能成立,其根源就在与它同大量的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
   
3.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
   
通过观察可直接发现新的问题,导致形成某些新的课题,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为教育研究开拓新的方向和领域。
   
教育科学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揭示人在现实生活和各种活动中的有关情况及行为表现。同其他学科相比,有许多方面难以用试验方法进行干预和控制,这就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描述,同时这也可以比较好的克服研究过程中的认为性。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察法戏曲了情报学、管理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现代科学思想,采用音、像、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其观察技术和策略不断提高,从而在其作用和功能上也更加扩大、可靠、有效。
   
二、观察法的特点和类型
   
(一)观察法的特点
   
观察法作为教育科学研究中搜集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表现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客观性
   
观察多数是在自然发生,不对观察对象加以干预和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者能考察被试现实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表现。由于不干扰学习现场的一切正常活动,方法也较简便易行,一般教师都可能可以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研究。
   
2.目的性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进行的,是观察者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按计划,有选择性的把注意力集中和保持在观察对象上,排除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即是根据研究任务来确定观察对象,条件,范围和方法。
   
3.直接性
   
观察的对象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观察不适用过去的事实现象,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共处于一个研究系统之中,甚至观察人是和他的观察对象一起生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通过自己感知系统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这种更紧密的直接关系有力于研究者的机会更详尽地发现观察对象有关资料的变化。
   
4.观察是感知和思维过程的结合
   
科学观察是在一定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是外部的环境的信息通过感官输送大脑,再经过加工处理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即观察者观察到的现象及其理解,取决于他所运用到的理论。
   
5.适用范围大,而研究课题较小
   
观察法由于不受过多的条件限制不产生不良后果,不必用特殊仪器,设备,方法简便灵活,因此能够深入包括大范围的问题,获得大量的资料。但是,观察法的本质同时也规定了它的局限性。诸如;在因果关系上难以充分证实必要性,更多的解决是“有什么”和“是什么”;总是由于观察时间,情境的限制,对大样本和分散性的情况运用较困难;由于教育现象复杂,而观察项目的归类,推论性太多,故会影响研究信度。同时,观察者直接通过感官获得的感性资料,由于受情感,认识水平和感官的能力的范围所限,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定的表面性,片面性和偶然性。在教育研究中运用观察法对此要加以注意。较大课题往往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进行。
   
(二)观察法的类型
   
教育研究中各种方法,都各具自己的独特的研究特点,环境和场所,观察法也如此。根据这些不同情况以不同的标准,可把观察法分为以下类型。
   
1.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可以把观察法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考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表现,搜集有一种方法,如研究者深入课堂,直接观察和记录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可见,采用直接观察法,由于在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不存在任何中介物,因而具有直观,生动,具体,能避免其他中介环节引起的差错等优点。但是,直接观察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研究者的感官只能接受一定范围的信息;其次,感官的灵敏度有限,且易发生错觉;再者,由于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限,研究者在观察时不可能同时注意到同时发生的许多行为和事件,也难以及时地将其精确记录下来以便随后分析,更不可将其全部清晰地记忆和保持在头脑中。此外,观察者的在场还可能引起观察对象的行为变化,使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有别于他们平常的典型行为,为此便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仪器来帮助观察记录,这样就产生了使用有关仪器的间接观察法。
   
间接观察法指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或装置观察、记录观察对象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种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观察仪器既能使人的感官不能直接观察的对象变为可观察的对象,又能使人的感官过去难以同时、全部把握的对象变为可同时、全部把握的对象。它使人们观察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地扩展了。在采用自然观察法进行教育研究时,研究室使用的仪器有很多,如电影、录音、录像、照相设备等,它们对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仪器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从凭借感官直接进行观察发展到通过仪器作为中介而进行观察,这是观察法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飞跃。
   
2.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之中,观察法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的实际环境之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故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根据参与成都的不同,又可将参与观察分为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前者指观察者完全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群体之中,作为其中一个成员进行活动,并在这个群体的正常活动中进行观察;后者指观察者部分地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群体中,以半“客”半“主”的身份进行活动并通过自己的活动进行观察。一般而言,参与观察比较全面、深入,能获得真是的研究资料,但观察结论易带主管情感成分;此外,由于它要求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因而比较费时,同时对观察者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非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群体,群体参与他们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故又被称之为局外观察。一般而言,非参与观察比较客观、公正、能获得许多初步的事实和资料,但由于未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因而可能只是看到被观察者一些表面的、甚至是偶然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缺乏对观察资料的深刻理解。
   
3.有结构性观察和无结构性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可以将观察法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有结构观察指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观察的内容和项目,制定出有关观察表格,并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严格按照其进行观察记录。一般而言,有结构观察能获得大量确定和翔实的观察资料,并可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但缺乏弹性,比较费时。
   
无结构观察指观察者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但没有详细的观察项目和内容,亦无具体的观察记录表格,因而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常常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有选择地进行观察。可见,无结构观察比较灵活,适应性强,而且简便易行。不足之处是观察所获得资料较零散,难以进行定量和比较严格的对比研究。
   
4.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的方式不同,观察法可分为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
   
叙述观察指详细和记录被观察对象连续,完整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观察方法,叙述观察的具体方法有记录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和样本描述法等。一般而言,叙述观察保持了行为事件发生的本来和真实面貌,资料翔实,可以多次检查记录,适用于搜集个人的信息资料,但个案有限,比较费时费钱。取样观察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记录来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它不像叙述观察那样遵循事情发生的顺序,而是按事先选定好的程序进行。因此,研究者在观察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及确定观察的内容项目,安排观察时间等。常见的取样观察有时间取样观察,事件取样观察和行为核查表。一般来说,取样观察提高的观察的针对性,省时省力,较适于大样本观察,但资料不够完整,详细,不能较好地说明行为原因。
   
评价观察指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量表,对被观察的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作出评价判断来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它易于设计和运用,适用于广泛的行为,所需训练较少,但观察者容易产生错误和偏见,也不能较好地说明行为的原因。
   
除上述几种主要类型外,观察法还可根据其他标准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系统观察和非系统观察,对自我的观察和对外界的观察,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等。
   
三、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一)界定问题,选好对象
   
界定问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当然,在选定参与观察的研究问题的同时,也基本上确定了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因为问题的选择和确定必须考虑到在某一特定的情景里观察者是否能进行自然观察。例如,要研究“教师期望对师生交往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学校、在哪个年纪和班级进行,观察者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观察技能。
   
(二)制定观察计划
   
在观察计划中要规定明确的观察目的、重点、范围以及要搜集的材料、观察的次数,每次观察的时间、采用的仪器、制订哪些表格以及填写的要求等等。
   
(三)确定观察的项目和指标
   
根据课题和研究计划的要求,将要观察的方面具体化和指标化。具体化就是将要观察的方面具体成几个可以加以观察的项目。指标化就是给需要观察的项目选定一个可以据以评价记录并显示出不同程度与水平的指标体系。
   
在确定不同项目和指标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观察项目要具体化
   
观察的项目一定要具体,并给以明确的限定,同时,所确立的观察项目与观察的目的应有本质的联系,能较全面地反映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某些特征的变化。例如,“初一男女生课堂学习状况的比较观察研究”中,“课堂学习状况”包含的因素很多,概念很难明确,为此可以抓住几个主要方面来将他具体化,如规定主要通过观测学生举手情况,回答问题情况、课堂作业情况、作小动作及随便讲话情况等方面来衡量,在适当通过课后交谈作为补充,这样就具体明确了。
   
2.确定的项目是便于观察记录的具体内容
   
例如,在上述问题中,统计做小动作和讲话次数等,就比较容易观察。
   
3.确定观察的指标时,除定性以外可以定量的要尽可能量化
   
例如,对举手情况的观测,就不能仅以踊跃、积极、稀少、一般等描述性词语来划分,而可以统计一下男女生的举手率(每一次举手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举手覆盖率(一堂课举过手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等指标。此外,要考虑便于日后的分析处理。对定性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归纳与分类,对定量的材料,要考虑所选用的统计处理方式。
   
(四)按照计划实施观察和记录
   
对于一些观察项目较为复杂、对象较多、参与观察的研究人员也较多的观察研究,在正式观察前应先进行尝试性的观察,要求将来正式参加观察的成员最好都参加。由于观察人员对指标与方法的理解上的差异以及现场观察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通过尝试性的观察,可以统一队指标和方法的理解,也可以使观察熟悉与适应观察的情况和要求:同时,通过尝试性观察能进一步修改、完善观察的指标与方法。
   
由于观察是相伴着十五的发展而进行的,它的特点就是即时性,因此对观察和记录的效率与准确性都有一定的要求。
   
1.做好观察前的准备
   
在观察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填好记录表格的常规部分,选好最便于观察的位置,并将记录的纸笔、表格和观察所用的器材放在最顺手的地方,以提高效率。同时,应对特殊情况的出现,思想上也要有所准备,万一出现了始料不及的情况,应忠实地加以记录。
   
2.做好小注
   
如果对观察到的现象有所看法和评价,也可以用语言简意的几个字在旁边作一个小注,以便日后分析时参考。
   
(五)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观察告一段落,也就是在观察的结束阶段,应把所有记录的材料加以整理的分析,准备下一步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⑴要把所有记录的材料,详细地加以检查,看分类是否恰当;如果有遗漏和错误,要设法补作记录和改正错误,以免时间久了,无法补充和修改。
   
⑵把所有材料整理好后,加以全面地考虑;如果需要的材料还没有搜集到,那就要延长观察的实践继续观察,一直到所需材料基本齐全为止。
   
⑶观察记录的材料,如果数量较少,量较少观察记录的时间顺序存放保管即可;如果观察的项目较多,记录材料繁多,就要分类存放以便查阅。
   
⑷记录材料整理后,需要加以说明。主要是及时清理这些材料,以免时间久了,容易忘记或发生疑问。
   
(六)提出观点并写成研究报告
   
根据对观察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认识,并加以理论的论证,最后撰写称研究报告。往往仅借助自然观察法不能完成对一个课题的系统研究,通过观察所手机的资料常常要与其他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信息融为一体之后,才能提出观点并阐述。
   
四、运用观察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按预先制定的观察计划进行观察
    
每一个观察阶段,都应有观察提纲,严格按照观察计划规定的项目,进程进行观察,搜集所需要的材料。
   
(二)要注意全面观察,同时也要有重点的观察
    
没有全面观察,不能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没有重点观察,不能深入到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在观察中要辨别重要和不重要的因素。
   
(三)观察的对象要有典型性,代表性
    
这样研究出来的结论,才能加以推广,产生教育科学研究作用。
   
(四)要系统地观察
   
否则就不能如时的反映所观察的错综复杂活动和发展的真实情况,任何不科学的态度的方法都会影响其系统性,都收不到教育科学研究的效果。
   
(五)观察所收集到的材料,要准确具体
   
凡是能量化的材料,都要有准备的数量。为使结果可以用仪器测量,以提高观察法研究问题的准确度。
   
(六)观察要具体有客观性
   
观察的对象反映的是什么,就记录什么,不要掺杂个人的任何偏见,更不把个人主观的推测和客观的事实相混淆,这样观察所得到的材料,才会是真实可靠的。为了增加客观性,可以利用仪器进行观察,或者采取几个人同时观察一个研究对象,同时记录,观察后互相核对记录的方法来提高客观性。
   
(七)观察者要有耐心,细心
   
要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发生厌倦的情绪,具有顽强地进行工作的精神。
   
(八)要做好观察记录
   
要及时做好全面记录,才能保证材料的详尽和可靠性,因为观察所收集到的材料,主要是靠记录保留下来的。
   
(九)注意隐蔽
   
尽可能不让被观察者觉察到你要记录他的表现。
   
(十)要注意引起各种现象的原因
   
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观察者的思维和注意保持高度的集中,每当一个现象出现时,一定要找出引起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十一)要注意把握事物的本质
   
观察者要密切注视并取得反映研究问题本质的材料,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注意辨析和摒弃假象。
   
(十二)冷静处理偶发情况
   
已观察时出现预先没有估计到的特殊情况时,不要慌乱失措,可如实把发生的情况记录下来,在观察结束以后予以适当处理。

 


上一篇: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调查法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