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文献研究法

时间:2011-12-11 10:46:51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3127   评论:34
内容摘要:        一、文献研究法概述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要求,通过查阅、分析、整理文献资料的系列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揭示其规律和属性...
        一、文献研究法概述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要求,通过查阅、分析、整理文献资料的系列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揭示其规律和属性的一种科研方法。
   
文献研究法具有以下三大特性,可看出其优点和效能:
   
(一)历史性
   
从时间角度看,文献法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无论是上下五千年的远古文献,还是现代乃至当今的文献,只要是先于研究者当前研究活动的成果,研究者都可进行研究。可见,文献法的历史特性是一种相对性,即相对于今天来说,昨天就是历史。
   
(二)灵活性
   
从操作角度看,文献法不受时空限制,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如文献研究可不用亲临现场,在研究时部首教育环境、学校工作计划,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在实践上,或者利用工作时间,即在工作中研究,或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研究;或者花几天、几周乃至几个月,一气呵成;或者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研究数载。研究者完全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
   
(三)继承性和创新性
   
从效能角度,文献法的运用就是一种继承与批判的过程。文献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比较借鉴。通过检索、收集、鉴别以及研究与运用这一系统化过程,最终实现对某一时代或社会的教育现象的某些特点或概貌进行描述和评论,分析其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与原因,并以此比较当今社会及教育现状,分析以此论证当前的社会和教育与实践,以及为未来的教育提出建议和启示,以史为镜。无论哪一教育文献都具有其当时历史的色彩,即都是作者的某一历史条件下教育思想、观点的反映,都受一定的整、阶级条件所制约。因此,无论是中国的教育文献,还是外国的教育文献,都要通过“扬弃”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吸取。
   
通过对文献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想象、推理等手段,将原有文献甲乙重新组合、升华,从而找出事物间的新联系、新规律,形成新观点,创造出新理论。
   
文献法也有一些缺点:如历史的局限性、作者的阶段性或倾向性、文献材料短缺或无法弥补等,这也是我们应该了解和注意的。
    
二、文献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一)文献检索
   
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有:
   
1.图书目录
   
分类目录、书名目录、作者目录、主题目录等。例如:《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
   
2.期刊书目
   
期刊分类目录、刊名目录等。
   
3.索引
   
书籍索引,如《毛泽东选集》专题论述索引;《中国名人大词典》;报刊索引:如《人民日报按月索引》;华东师大编的《教育文献索引资料》;中央教科所编的《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上海社会科学院编的《内部资料索引》;上海图书馆每月编印分类的文章索引以及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编印的《复印报刊资料》的目录、索引;《全国报刊索引》等。
   
4.文摘
   
如中央教科所编的《教育文摘》,山西教科所编的《国内外教育文摘》,以及各地方自办的类似文摘。
   
5.其他
   
如《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中国教育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中央教科所编);以及各地教育史,百科全书等等。
   
选定课题方向或选定课题后,就要根据需要进行检索,确定查找文献的范围和深度。当然,首先应借助于自己的日常积累,驾轻就熟,然后,再根据所在单位可能凭借的条件——文献资源,合理使用上述检索工具。通过检索工作,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目录清单。      通常检索的方法有一下三种:
   
⑴常用法。根据课题需要,由近及远,先国内后国外,先直接后间接进行检索工作。
   
⑵追溯法。按有关文章附有的参考文献,根据需要检索。这种方法针对性强,但查全率差,应加以弥补。
   
⑶普查法,或叫顺序法。它是由远及近的办法,根据课题需要,利用目录或索引等检索工具,逐一进行查找。此法尽管查全率高,但过于费时。
   
检索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或集中方法结合使用,都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要过于教条、死板,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二)文献收集
   
文献收集是文献法的重要步骤。有效的收集文献的方法或步骤通常是:
   
1.浏览
   
这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根据文献检索所列出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目录清单,进行“高速度”的泛读。这一步目的是尽快了解有关课题内容的全局。为下一步精读作准备。它只要求概要了解资料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不要求深刻理解,更不用记忆。一般来说,其重点是阅读文献的导言和结论部分。
   
2.精读
   
这是一种“下马观花”式的阅读。只凭篇名、导演和结论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够的,研究者必须在浏览的基础上,对那些非常有价值的篇、章或节、段进行详尽的阅读和研究。通过大量信息的获取,努力识别作者的基本观点,理解文献中那些适合自己研究的有用部分的内容。在精读时要反复思考,一边读,一边提问题。并且,要掌握精读的速度,对难度大、关键性的问题应放慢速度,反复推敲;对简明而次要的内容则加快速度,尽可能节省时间。精读阶段,研究者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思考力和批判力,尽快地对文献材料作出恰当的评论来。
   
3.记录
   
经过浏览和精读之后,对那些有价值的文献的篇、章、节或段就应做好记录工作,以备后用。
   
记录或称笔记,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⑴提纲。提纲是采用刚要的形式,按原文的层次将论点和基本的内容摘记下来。
   
⑵摘录。摘录是将需要直接引用的重要内容按原文一字不漏地抄写下来。值得提及的是,这部分内容在自己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中引用篇幅比重不能占很大。
   
⑶摘要。摘要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有关自己的研究课题所用的内容和要点扼要记述下来。当然应切记它不是读者的感想和随笔,因此,它最好是“原话”的重新概要组合。如若受其启发,引发了个人的新观点、见解,要写下来,可做适当的标注,千万不要与原文摘要混淆。摘要是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同时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方法。通常,做摘要除了要写明参考文献的篇章标题之外,应分为三部分:宗旨或假说,研究方法,结果或结论。做摘要时或许到用不着所有这三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并不知道将来需要什么和需要多少信息资料,因此,将所有三部分抄写下来是一明智之举,尤其是当这些文献必须送还时更应如此。
   
不管采用哪种格式的卡片,在制作卡片时都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每张卡片都要写明出处,以便于将来检索、考证原始文献。②卡片标题醒目。③记录的资料应准确,中师于原文,不断章取义,或任意发挥。记录的内容是缩写的、抄录的,还是转引的等,应明确标出。④卡片的左边或右边应留有适当的空白,以便将自己的评论、启示、看法等及时批注于上面,为以后研究所用。批注的言论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言简意赅。⑤卡片要有分类编号,且始终一贯。最好事先设计好一套简便的分类目录,以此作为编号的依据。⑥制作卡片时,一定要认真,字迹清晰,标点符号使用恰当。
   
(三)文献的鉴别
   
文献资料的使用、研究,一定要以其真是、可靠为前提,必须对文献资料作适当的鉴别与“考证”。通常我们可从以下方面鉴别文献资料:
   
1.文献的出处
   
如果文献资料的出处具有权威性,或是出自国家统计局、政府官方法律、文件、报告,或是已被广泛公认,这样的东西都可认为是可靠的。如《学记》中的有关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我国统计局公布的各行各业的有关统计数据;政府颁布的《教育法》等等,这类文献都是可信的,可供人们使用。但如果文献出自各种不严肃的小报、游记、野史、随笔之类的东西,就要进行认真鉴别。对那些可疑的,或很随便的文献资料不能轻易使用。
   
2.文献的矛盾
   
文献资料可能出现的矛盾方面很多,主要可考查一下几方面:①从文献的文体、用词、形式、风格等方面寻找矛盾之处。每隔十阶段的文献都相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如果文献资料与当时历史特点相差较远,就不能轻信和使用。②从文献资料本身的内容、年月以及地点方面寻找矛盾。如果发现有不实之处,就不甲乙使用。③从类似的文献材料中寻找矛盾。对比类似的材料,如果观点、说法一致,可考虑使用,如果有矛盾则慎重鉴别。
   
3.文献的间接印证
   
如果所选的文献有一些间接资料或事实作考证、论证或印证,那么就可信其为真,加以使用。但是,如果有书籍、报刊、杂志文章等说到该文献的不可靠性,或表示怀疑,这样的文献资料不能随便使用。
   
4.文献的价值
   
考查文献资料的价值也有利于鉴别、使用文献。通常可从这样几方面去考查:①文献资料是否违反客观规律或其时代的科技水平。②文献资料是否与常情常理相违背。③文献资料的作者影响,其立场、观点、品行、风格等如何。④文献资料的出处,是原始资料还是抄录传闻等。
   
(四)文献的研究与运用
   
研究与运用文献是文献法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骤可归纳描述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与运用两大形式。
   
1.定性研究与运用
   
定性地研究与运用文献资料主要是采用哲学和逻辑学中的一些观点和办法,其目的是确定某一事物的性质、特征,以及其因果关系规律等等。通常采用一下几种具体做法:
   
⑴比较法。把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了解其本质,以此为鉴。比较法形式多种多样,如,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事实比较与数据比较,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相对比较与绝对比较等等。研究者要视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比较方式。
   
⑵因果法。一切客观存在都有其一定的因果关系,教育现象也不例外。因果规律有一因一果现象,也有一因多果现象等等,因此,我们应努力根据因果规律研究所收集的文献,找出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解释其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指导时间活动。
   
⑶辩证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是我们经常讲求的方法,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更应如此。古今中外,凡是作为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都有其好的以免,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有其进步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消极的一面。坚持“两点论”,树立辩证的思想观念,辩证地看待文献资料,才有利于我们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避免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
   
⑷历史法。文献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把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放在当时的阶级关系、政治矛盾中去考察,才会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衡量评论一位古代教育家是否进步,应把他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看其言行是否促进教育的历史发展,而决不能以现在的标准来苛求古人。对其他方面内容的研究,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体制等等,也应如此。
   
另外,文献法还经常采用大家熟悉的逻辑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它们也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在此不加详述。
   
2.定量研究与应用
   
定量地研究与运用文献资料主要是采用数学方法中的有关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统计处理,从量的规定性中获得对教育现象的评析。如绝对数、差异量数、正态分布、相对数、平均数、中位数、百分数、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信度、效度等。在进行有关的文献资料研究与运用中,上述这些方法都是可参考、运用的方法。只得说明的是,由于一些已有的历史数字资料的历史局限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对于文献的定量研究与运用较为困难,因此,统计方法在这一领域的科学运用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惟其如此,我们更应努力从文献资料中挖掘数量化的资料,进行定量的评析。
   
像定性研究与运用一样,对文献的定量研究与运用也要参照有关定性分析法的思想、观点及做法。如看一个国家或学校的教育经费数字,决不能只看其绝对数,而要看其人均数,以及其国家的物价指数等各方面有关因素,努力使其反映客观面貌和真实效用。
   
在某一具体文献资料的实际研究工作中,定性研究与运用和定量研究与运用二者更多地表现为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归宿,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和数量化,两者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三、文献的分类
   
为了在纷繁复杂的文献中理清工作的头绪,文献研究者还得像了解一下文献的分类。这里附带作个简单介绍:
   
(一)根据文献信息载体划分
   
主要有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直接记录声音和图像的直观感性资料等。
   
(二)根据文献内容级别划分有一级文献、二级文献和三级文献
   
1.一级文献
   
是指原始文献,如报刊文章、会议文献、档案材料。无论是手稿还是印刷品,都是一级文献,是使用中的第一手资料等。
   
2.二级文献
   
是将分散的一级文献加以整理组织,使之成为系统的文献,以便查找利用。如书目、索引、文摘等都属于这一类,它是第二手材料。
   
3.三级文献
   
是在利用二级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级文献内容的整理分析编写出来的成果,如专题综述、评述、年度总结、动态综述、进程报告,它是第三手材料。这三个级别的文献,说明文献来源的不同层次,所以有人把一级、二级、三级文献又称为一次、二次、三次文献。
   
(三)根据文献的形式分,有文字文献和非文字文献
   
1.文字文献
   
是用文字形式来记载资料的文献,是最广泛的文献形式。文字文献包括各种书籍、档案资料、报刊、个人文献等。书籍是指古今中外出版的各种各样的著述,它包括专著、教材、文集、史书、丛书、地方志、辑佚书、工具书等。档案资料是指具有查考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保管起来的各种文件资料。报刊是指定期出版的报纸杂志,是教育研究中十分丰富的情报来源。个人文献是指个人主动编写的文献,如书信、自传、回忆录、日记、讲稿等。
   
2.非文字文献
   
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指造型艺术品,如绘画、版画、雕塑等;另一部分是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图片、照片、唱片、录音磁带等文献。非文字文献是物质、精神生活艺术的反映,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一定时代的非文字文献可以对该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作出判断。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