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重要途径

时间:2012-2-25 17:13:56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1812   评论:8
内容摘要:1.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含,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表现。课堂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实现职业价值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着教师的道德智...

1.教学方式的变革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确立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含,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表现。课堂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实现职业价值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着教师的道德智慧,同时又无时无刻不锤炼教师的职业素养,可以说,课堂是考验和锻炼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进行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将转化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方式,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实现学生知识和智慧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由过去只关心怎样教,转向对教学目标的关注,用合理的方式实现合理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行为上,必须体现如下要求: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句话,教师必须由原来的追求教学功能的最大化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最优化。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靠行政工作的强迫命令不行,靠教师的一味地挤时间、拼消耗、贪多求全不行。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意愿、健康等心理因素,以此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得越多就越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必须把教学重点把握好,力求近期的教学效果与长期的教学效果的统一,力求近期的显性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教学方式变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战场。因此,作为教师,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线,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自觉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用当代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自觉参与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旧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教学套路和方法模式;每个教师都行动起来,就可产生教改的合力,形成教改的热潮,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局面的形成;要认识到教学方式的变革水平是一所学校的先进性、实验性、示范性的首要表现。当然,也要看到学生方面的重要性。由于我们的学生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太深,已经习惯于接受性学习的被动状态,不能适应发展性学习的要求,课堂上难以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参与局面,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一时可能只存在于我们教师的理想之中。因此,要看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促进其转变学习方式,把课堂教学的改革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看成是培养适应世界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的必然。师生形成合力,教改就有希望,就能成功。

2.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作出了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须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 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教学领域,其重要性已经日益突显出来。综合实践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要研究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这一课程的开设决定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必须朝着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方向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大有作为。如各个学科都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宽、深掘学科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从我校的情况来看,历年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所做出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方面的成果,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素质发展的表现。

3.校本课程的开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次学校课程的重建,是学校课程理念的再创造,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与研究能力、形成教学个性创造了广阔和现实的平台。⑴校本课程是以鲜明的办学理念、办学个性和学生个性发展为基点,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有两个唯度:一是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适当的再度开发;二是学校完全自主开发的课程,它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与评价。它以学校丰富的校园资源作为平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着眼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⑵校本课程是开放、多元、整合的课程。无论是从理性思考还是具体实践,校本课程都不是封闭、一元的。它强调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强调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整合,强调过程中的开放性与生成性以及学科之间的联动。所以,应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有效地在一节课里融入各门学科的特色,使之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真正做到各门学科在内容上的整合。在课程改革日益成为基础教育推动力的今天,我们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有鲜明的办学个性,主要不是看其外显与物化的建筑、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而是更看重学校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以及这种课程开发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应中。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是必须加强的一项工作。这方面的实践我们不是没有,只是因为缺乏积累和及时有效的整理。例如,我们可研究和开发出诸如《阅读与积累》、《艺术与欣赏》、《社交与礼仪》、《攸县的地域特征》等校本课程,以推动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

                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一指示告诉我们,教材不是束缚和约束人的,而是提供了一种帮助,必须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结合地方、学校、本班实际充分挖掘地方、校本、班本资源。要看到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而国家课程标准是根据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国情制定的,可以说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在这一最低标准之外,我们要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新理论、新成果、新事物、新动向、新问题,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理解和实践好了这一工作,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做好前三个工作,促进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这一概念的外延比较宽泛,让人觉得视野开阔,但不利于突出重点。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这一概念的指向明确,重点突出,直指教学内容的来源(如教材),但易于导致道路的狭窄性。因此,我们可以对这一概念形成综合理解:形成课程的因素和来源即课程资源。依据分类的实践性原则,我们可以从空间上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从对教学的作用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指的是必要的办学设施,如教学楼、仪器设备等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外在的物化形态的课程资源,指的是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等;二是指内在的生命化形态的课程资源,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经验、感受、理解、创意、问题、疑惑、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意识领域内的东西。这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头脑中产生的东西相对于物化形态课程资源更为重要,因为它与生命活动相联系,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产生。其课程的生成特点,须以教师的教育智慧来处理,使之成为资源进入教学过程。由此可见,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所在。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必须以科学的原则为指导。一是优先性原则。必须看到资源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所选择,优先保证重要的、最有说服力的课程资源进入教学过程,使之产生贴切、有效的作用。二是适应性原则。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使师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反之,则不恰当。三是科学性原则,选取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必须真实可靠,不能让封建迷信之类的东西进入课堂以至于产生负面效应。在上述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管理,如建立数据库,加强师生之间和对外的交流,注重成本管理,使之产生高效益、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课程资源的突破口和生长点在哪里?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基本的几条是: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必须纳入学校的教学改革计划。⑵在条件性的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必须保持动态平衡,其重心应放在后者,尤其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⑶教师自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注重保护和开发,充分发挥其作用。⑷要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