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学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的基本素质

时间:2012-10-8 17:12:59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2158   评论:9
内容摘要:物理学已经被看成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中学各门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物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师德之外,还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物理学已经被看成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中学各门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物理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师德之外,还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先进的教育思想 

(一)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 

过去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在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为了完成升学指标和上面下达的升学任务,整天搞题海战术,纯粹是为了考试而进行教育,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也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化。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到来的挑战,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全世界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根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这四种能力的教育正反映了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平。可见素质教育已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的共同话题。 

(二)素质教育要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它不是一种形式,不是为了素质教育而进行素质教育。物理学科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学校的功能是传授知识,而脱离了科学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是一句空话,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但绝不能把素质教育异化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在进行物理课的教学中,要教思路,教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三)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通过实验和实践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

在物理课教学中,要坚持有物有理,而且要作到物与理的统一,在教学中坚持实验性和实践性的过程,既是认识物理规律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的过程。 

2.通过理想化模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理想化模型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手段(物理概念中的质点,弹性小球、轻绳、单摆、光滑面等),它为物理课教学提供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 

3.通过掌握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科学素质的核心是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掌握科学方法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能力外显的过程。物理课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较高的业务知识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师的学术水平及业务知识水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牢固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

(一)首先精通所教专业知识 

不懂得这一学科或者对这一学科知道得不很好,那么他在教学上就不会有成绩。(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千百年来社会都将精通专业知识作为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体现在”“”“上。即掌握专业知识要扎扎实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刻苦学习,深入钻研,对所教的专业知识有通盘的了解,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要能够驾驭教材,统揽全局,在备课时要全章通盘考虑,不能仅陷入这一节课中,要站在高处看这一节在全章乃至整个中学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对专业知识还要做到一个字,这个字不是抛开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拔高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而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所教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深挖教材知识中的内涵和外延,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把杂乱无章的知识条理化,讲课要深入浅出,要交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乃至一缸水。即使教高一的物理课,也要对高二、高三的教材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把握高一教材的深度以及所教知识在全章乃至整个高中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要做到一个字,要精通专业知识,首先必须学好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有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只有把知识学活才可能把知识教活,把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物理课的概念和规律大都是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生产的实际来讲物理概念和规律,才易于学生掌握,才可以避免那种黑板上抄定义、课堂背概念的那种死板的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分子运动论时,通过实验,一瓶酒精和一瓶水混合后体积不是两瓶了,虽然作了实验,但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做一个比喻,一斗芝麻和一斗黄豆倒在一起还是两斗吗?学生恍然大悟,问题一下子就搞清楚了。 

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主要是善于学习,注重实践,总结提高。善于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和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要善于学习物理教学专业杂志上的有用的好文章,可以采用自己编写目录的形式将其分类放置,在备课过程中供自己参阅学习;另一方面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注重学习他们摸索多年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拿来供自己使用。要主动谦虚地学习,要创造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条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实践,既向别人学习,又不要照搬别人的做法,要自己摸索创造一套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新的感受和体会要即时记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能够总结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 

(二)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凡是与自己所教专业在知识上有联系的学科都应该掌握其基本的知识结构,以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日益加强,由于学科知识的纵向分支和横向综合,学科相互交叉,教师要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就不能仅满足于所教专业的狭窄范围,而应该将各门知识综合起来作为自己知识结构的整个系统来认识。俗话说:一切东西懂一点,某一知识懂一切;既要百门通,又要一门精。就是这个道理。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高考要考综合科目,大综合科目中六科的综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拼盘,每一部分出题六分之一。而是知识间的综合,一个题,可以涉及六个学科中任一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相关知识都要懂一点,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另外,现代中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而学生又普遍有崇拜教师的心理,认为教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什么都知道,遇到问题,总希望教师给一个圆满的答案,作为教师不能总在学生面前说:这不是我所教的专业,我不知道。久而久之就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扼杀了青少年的求知欲。 

鉴于此,教师就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要系统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所谓教育科学是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内容。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最渊博、最复杂、最高级的艺术。成功的教育是高度的科学性、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过程,教育既是科学就应该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每个教师所教学科不同。但是教育科学知识都是必备的。可以说,是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技巧,将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成败。陈景润是一个数学家,但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中学数学教师,这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上的技巧。作为教师如果不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工作中就会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样,在摸索着前进。教育教学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这些教育教学理论反过来又可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即:实践-理论-实践。 

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1.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教学和谐统一的基本教学规律,课堂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指导下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地学。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引导学生结合生产、生活的事例进行分析,或者对具体事物进行观察,在具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由学生动脑想出来、动手做出来,再动口讲出来,有些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还可以由几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解答,最后教师画龙点睛,进行总结指导。这样教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与教师配合默契,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2.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

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用以运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媒介。如课堂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在使用它们时一定要作好充分准备;运用时选择恰当时机;不要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要明白它们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全部抛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运用好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是用在稍纵即逝、或需慢镜头观察的、或语言不宜表明的物理现象,如分子的运动、物体的平抛运动、碰撞过程、磁场、波动等过程;二是用在复习内容较多时,可以采用它进行辅助教学。 

(二)掌握课堂教学艺术 

成功的教学既是高度的科学性与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要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艺术包括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语言艺术

教师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果,物理教学掌握语言艺术的目的,就是用最精练的、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语言,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物理问题理解得最清晰、最充分,表现在教师大量地准确地、适时地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中的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以不失科学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杨振宁讲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为了使教学妙趣横生,在引入新课时,教师讲这样一件轶事,物理学家盖莫夫、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布洛赫三人在湖边散步,有一人问他们三人:一只装满石头的船浮在水池中,如果将船上的石头投入水中,水池中水面的高度如何变化。有趣的是三个人都答错了。借此导入阿基米德定律。再如,讲解电势的概念时,与学生已学的电场概念进行类比。这种富有启发性的构思,不仅深化了这两部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鉴别能力。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科学、标准规范,不论是讲解概念、规律、原理,还是使用专业术语,语言表达都要符合各门学科的科学性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完整周密,切忌用词不准,模棱两可,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地再现抽象的概念。如讲矢量和力线方向时,不能用东、西、南、北来表达方向。而应上、下、左、右、前、后来表达,有的教师习惯用”“”“这个”“那个”“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不携带任何信息的废话和语病经常不自觉地脱口而出。有一节课,某教师曾带出一百四十多个。要尽量使用普通话,要避免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用词不当等语病。 

语言还要逻辑严密,条理性强。作为教师,既要精于思考,又要善于言表,做到这一点,必须思路清晰,然后在表达中做到逻辑严密,使自己的语言前后连贯,上下承接,推理严谨,论述有据,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要中心突出,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由浅入深。 

教师语言还要有启发性,有幽默感,注重轻重缓急。要用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能把话说完说尽,要含而不漏,适当地留下空白,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补充发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一节课不能语调不变,要根据知识内容,语调该重的重,该轻的轻,不能一节课一个声调讲到底,偶尔用点儿小幽默可以营造课堂气氛,但是幽默不能低级趣味,信口开河,随便乱说。 

语言要生动感人,要文明用语。特别是在做班主任工作时,尤为重要,在对待差生的问题上,生动感人的语言,可以使自暴自弃的学生悬崖勒马,反之,会使原本不错的学生自暴自弃,毁其一生。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应以鼓励为主,耐心细致,因而教师的语言必须文明、健康、进步,不能低级庸俗,粗鲁无理,批评学生时,不能语言尖酸刻薄、侮辱谩骂,声调刺耳,这样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但是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一般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这就是说,教学中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所以研究课堂教学提问的理论和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好提问的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好课堂提问的效能。

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也不是简单的判断式发问,更不是搞提灌式。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①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过程、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②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提问要突出重点、难点。一堂课45分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又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也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电容公式CQU中,CQU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提问要有层次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课堂提问要量力而行,面向全体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那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人把它喻为篮球架的高度。篮球架的高度非常科学,过低谁都能扣篮,便失去了竞争的意义;过高,谁也不能把球投进去,使人丧失信心。同样,课堂中适度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就可把球投入篮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有很多教师喜欢对基础知识内容提问时,面对学差生,而对知识难度较高的提问应对学优生。我认为这一点并不可取,学差生之所以差很大程度上就是基础知识差,问他们基础知识,他们很有可能答不上来,这样他们会认为我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物理没戏了。即使答上来也会认为我只能答这类问题,难一点的肯定就没戏了,老师都看不起我。我对于基础知识类的问题喜欢提问给学优生中脑子快但不踏实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有遗漏和不严密的地方,这样学优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学差生也能增添自信:他也不过如此,我努力的话说不定也能超过他。对学差生我往往喜欢问一些看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实际比较容易答到点子上的问题,这样可以增添他们的自信心。

3.板书艺术

要表达思想,不仅要求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提高自己的板书艺术,物理课堂教学的板书,既有文字又有图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教学内容和方法统一,教学结构和方法统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讲究板书艺术。 

板书是备课的一部分,在设计板书时,要揭示授课主题,演示的内容,要突出重点,且纲举目张,准确无误,知识条理性强。板书要言简意明,一字千斤,竭力用最少的字、图,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内容表达出来,使物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好看易记。因此在板书时,要布局合理,书写适时,重点突出。还要具有版画和作图能力,好的图示、版画,不仅能很好地反映课堂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做图时,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例如,常常有三角形斜面图,30º60º角要有所区别,学生在找各边对应关系时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认真规范的做图,有助于学生做题认真仔细、书写、做图规范良好习惯的养成。一节课好的板书,如一副图画,能使人陶醉、留恋,使人有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4.教学组织艺术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是整个教学艺术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能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取得成功,固然要看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和手段,除此之外,还得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受一定的时间限制,教师倘若没有较好的教学组织艺术,那他就难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也难于掌握教学的节奏,难于应变与控场。这样,哪怕是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取得教学的成功。

⑴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体现音乐性,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即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强调了课堂教学节奏变化的重要性。特级教师斯霞的教学,也是非常讲究教学艺术节奏的,她认为:“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很低沉。”甚至认为:“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言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瞌睡。”这都表现了优秀教师对教学艺术节奏的自觉追求。

⑵掌握导入和结束的艺术。上好一堂课,就如同写一篇文章一样,既要有好的开头,又要有好的结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设计并组织好新课的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它能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它的重要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为讲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其主要方式有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演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典故导入法、审题导入法、直接导入法等多种形式。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求开始引人入胜,而且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常见的结束艺术表现方法有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等多种方式。

⑶掌握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偶发事件”的发生。所谓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上临时突然发生的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有经验的教师会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其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或转移注意,或随机发挥,或幽默诙谐等,但概括起来无外乎冷处理、温处理、热处理之类。所谓冷处理,即教师对学生的恶作剧等偶发事件,可先采取冷落的方式,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换元、转向的教育机智。所谓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的疏忽、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态度温和地承认失误,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进程中。所谓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趁热打铁,或正面教育或严肃批评。可见,偶发事件的性质不同,处理的方式也就不同。

5.教态变化艺术

  教师的教态变化艺术也即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的表现艺术。根据举止行态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首先是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语言所指向的内容;其次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语言,使它更加明确、有力、精确,关键地方能够得到强调;再次,以非语言行为伴随语言行为,可以使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同时,得到生动的形象。从心理学上说,这样,就能使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产生的多种神经联系能使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另外,特别要指出的是语言传授中教师情绪对学生的感染问题。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热情和兴奋,固然可以在语言中为学生接受,但更多的是通过举止神态语言传递的。有些研究发现,进入角色、感情充沛的教师,将身子倾向学生,脸上就更富于生气勃勃的表情,他的言谈也更充满激情和兴奋,这样他的姿态就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他的情绪,帮助学生自觉掌握讲授内容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必须在注意教学语言的同时,充分估计教学姿态的效果。就教师必须做些即兴表演来说,教学确是一门艺术,但如何表演才能打动人心,却是一种科学。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非语言行为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会影响他同班级的关系。如果他经常站在某个同学边上或某一群同学中,就会使其他同学产生一种受冷落感。教师在教室中如果是一直站在讲台前,那么这位教师实际上是在严肃地与学生保持着一段距离,他维护的师生关系是正式的。如果他来到学生中间,那么师生间就会产生一种直接的更接近的感觉,使进行交流的要求加强。再如,眼睛是非语言行为的主要工具,课堂上师生关系常常靠眼睛来建立和维持,因此教师应懂得如何使用眼睛。教师的眼睛看某些学生的频率,反映了教师对他们的好恶。举止形态学的研究发现,相互喜欢的人相互注视的次数要比相互不喜欢的人更频繁些。一个人对一群人中的一个给以更多的注视时,旁观者认为这意味着前者对后者比对其他在场的人更喜欢。因此,教师对自己偏爱的学生必须避免过多的顾盼和提问,以免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

  非语言交流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一条重要交流线,熟练掌握和运用它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大凡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语言交流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明确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看等等细微末节……这里,我们就会触及众所周知的演剧方面以及舞蹈方面的技巧;运用嗓子的技巧、声调、视线和动作上的技巧。这一切,对教师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对师范生的能力培养和要求上,往往把非语言交流的能力忽视或遗忘了,致使不少的毕业生走上讲台,显示不出一个教师应有的仪表风度,不会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顾得了讲课,就顾不了控制课堂秩序和信息的反馈,有的甚至根本不敢看学生……像这样只顾自己“背天书”,而不管学生的教学怎会有好的质量效果?

(三)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对学生素质、学业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的一切因素,它是相对智力因素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非智力因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心理因素,通常提到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狭义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意志、情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学习方法等因素。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普遍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把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三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对学生的教育取得满意的效果。 

要教育学生树雄心,立大志,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取得成绩不骄傲,遇到挫折不气馁。自强、自立、自信的三自精神。学校科学文化知识的传输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具有了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业成绩自然就会提高,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今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注重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高中教育不同于初中的教育,高中的学习方法也不同于初中,初中教师往往统得过死,抱得过紧,到了高中学习方法有了变化,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从课前预习、课堂听课到课后复习,都要给予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例如,课堂听课,要引导学生主动听课,超前思维,即要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思维超前老师半拍;听课时,要做好课堂笔记,这样既可以避免课堂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又便于今后的复习;同学们之间,要鼓励互帮互学,成绩好的同学给成绩差的同学讲题,是互相学习、双方受益、共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高尚品德。学生参考书的选取和使用也要给予科学的指导。另外,还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总之,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需要自己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精益求精地投身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为中学教育总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理念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