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成果发布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

时间:2014-5-18 8:42:00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2012   评论:16
内容摘要: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赵清福当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教师的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和方法已成为引领教育与时俱进的灵魂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科研兴校”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了的却不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研究者的教师也微乎其微。中小学教师...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

 

赵清福

(注:本文中的<课题研究“31”培训模式>于2011年首次提出

 

当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教师的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和方法已成为引领教育与时俱进的灵魂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科研兴校”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了的却不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研究者的教师也微乎其微。中小学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存在选题不科学、实施研究无处下手、结题束手无策,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等问题。

如何引领中小学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提高其教育科研素质,充分发挥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是我们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

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制约着课题研究的质量。根据我们已有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并不缺乏可供研究的素材和资源,然而缺少科研热情,缺少的是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的意识与技巧,缺少的是把自己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方法。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以考试为主的考核评价使一些学校忽视教育科研管理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学校不得不片面地热衷于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教育科研工作只做表面文章,缺乏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氛围。

并且有些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科研素质不高,不能把教育科研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中,忽视对教师研究工作的鼓励在研究成果的认定上,存在着对论文的评价高于对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的情况严重的影响了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进而使教师失去了教育科研的热情。

一些学校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要求笼统、模糊,缺乏一个明确的衡量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准,导致教师丧失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一些学校没有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评价体系教师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可起到正面的催化和负面的阻碍两种相互对立的作用,评价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或者评价的不科学,就可能造成教师在教育科研上的急功近利、态度浮躁、动力不足和价值观念失衡等问题。

(二)教师待遇偏低工作繁忙,科研意识淡薄,缺少科研激情

大部分教师家庭负担过重,而待遇偏低,在工作繁忙、责任重大的前提条件下,挫伤了许多教师的工作激情。在教学工作中,他们对遇到的问题很少进行深入理性思考,缺乏科研意识。甚至一些中小学教师存在错误的教育科研意识。认为自己只要上好课、保证升学率就行了,教育科研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是专门研究机构与专业人员的事;也有的认为教育科研只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如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效;有的甚至认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是争名夺利的表现。

二、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

(一)转变观念,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中外教育实践无不证明,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对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多种途径不断地向教师宣传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实施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支包括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使教师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自我需要。因此必须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二)构建教育科研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教育科研制度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教育科研规范化管理的一种长效机制,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各地要根据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关教育科研制度。在此基础上,构建教育科研的长效机制,评述如下:

构建保障机制,使教育科研有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活动经费,能正常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质性研究;

构建导向机制,通过制定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量化评估细则,为广大教师明确学校教育科研的方向和重点,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引导学校教育科研向求真、务实、求实效方向发展;

构建激励机制,通过评选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表彰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研究型校长、研究型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也为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提供较多的成功机会,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三)注重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课题研究的生命,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也只有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分析如下:

1.开展常规性研究活动。引导教师在常规性研究活动中锤炼并学会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比如,可组织教师开展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独立承担或参与研究一个“小课题”;上一节反映课题研究思想的研究课(或主题班会);展示一项教学技能;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或教育叙事文章;发表(布)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可用于校刊或者评奖)……引导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认识,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2.开展合作性研究活动。实施课题带动策略,以备课组、教研组为核心开展课题研究,以群体带动个体,既发挥了整体优势,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还可以组织老师围绕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研讨,发表看法,撰写文章。通过各种研讨活动,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3.开展反思性研究活动。教育科研是一种思辨性活动,经常对教育科研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反思,包括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的分析,透过现象挖掘出其中的本质,归纳、提炼,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引导、帮助教师在反思中改进教育科研的策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的能力。

(四)开展教育科研培训的三种有效途径

教师的科研素质是当代教师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存在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必须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培训模式及其方法、途径。

1.实施教育科研的“通识培训”。将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并逐步实现教师教育科研培训的全覆盖。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转变其对教育科研的管理行为;对市地、县区教育科研机构组成人员、教研机构负责人的培训,重点转变其对教育科研的管理、指导行为;对所有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重点转变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管理行为;对各学科所有教师的培训,重点转变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科研行为。

2.实施教师个人 “自修——反思”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指教师在专家及培训者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以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采用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借助学校已有的科研课题及有关教育科研活动,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得到提高。

3.实施课题研究“31”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主要是面对各级教育科研部门以及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的一种有效的、分阶段集中组织教师学习的培训方式。“3+1”培训模式中的3”是指按课题研究准备、实施、结题验收三个阶段进行的三个提前培训。准备阶段前的选题立项培训,其目的是使课题申报者掌握课题申报设计的要领,规范课题设计,把好课题研究的入口关,提高课题的申报质量;开题与实施前的培训,主要解决研究方案的细化与科学性问题,确保课题研究科学有序的实施;结题前的培训,主要进行课题研究材料的归类、分析、提炼,撰写总结性研究报告,提高课题结题的质量,为课题的结题做好准备。“1”是指在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的中期进行一次检查指导,以现场听取汇报、当场点评效果的方式为最佳。通过课题研究“31”培训模式的构建,提高教师教育科研培训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及课题研究的质量。


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牵动重大项目《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分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下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研究》(QDA1211001XHZ125-039KT12003)。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