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经验交流

让教育科研的成果有后劲

时间:2015-1-22 8:51:38   作者:董延良   来源:林甸县第四中学   阅读:1381   评论:0
内容摘要:让教育科研的成果有后劲“科研兴校”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策略,打造教师研究团队是我们校培养研究型教师和提升学校品牌有力武器。我们校“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工作开展的实实在在、颇有效果,上级批准的课题15项,包括省级青年课题1项(其中1项在研),市科研所立项4项(其中1项在研),县科研所立...

让教育科研的成果有后劲

                     

    “科研兴校”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策略,打造教师研究团队是我们校培养研究型教师和提升学校品牌有力武器。我们校“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工作开展的实实在在、颇有效果,上级批准的课题15项,包括省级青年课题1项(其中1项在研),市科研所立项4项(其中1项在研), 县科研所立项5项(其中2项在研),市教育学会立项5项(其中1项在研);两年来有10项课题如期结题。为保障我们学校课题研究的有序开展,完善了四中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学校网)、《第四中学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学校“十二五”优秀科研骨干教师考核办法》、《科研主任职责》、《课题组长职责》、《课题成员职责》等措施。

      按照《2014年林甸四中教育科研计划》,为了让教育科研活动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演练”,让研究的成果有后劲,本学期开展“个人课题研究课展示”活动。

 学校制定了《林甸四中个人课题研究课评选方案》,成立了由校长、业务校长、科研室主任、教导主任组成的评选委员会;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制定了《教师课题研究课评价表》;活动中充分发挥科研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的作用,四月中旬要求每位参与研究的教师设计出关于研究课题的课堂教学课时方案,五月初经过科研室检查评议是否符合《教师课题研究课评价表》中的要求后,2014520日让新选出的县市级科研骨干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后本课题组人员研讨后进一步修改研究课的设计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有12名(中学部6人、小学部6人)县市级骨干教师的研究课设计和展示比较出色;有六个课题组参与讨论,分别省级课题《九年一贯制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市级课题《初中生作文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市学会课题《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组、市级课题《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组、市学会课题《网络环境下教师集体备课策略的研究》课题组、县级课题《小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研究》课题组。教师们都畅所欲言,他们将自己对研究课的想法和心得相互交流,教师认为这些课符合课题研究的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研究课教案设计与课题研究目的联系的科学合理、体现本学科和本课题的特征、能有效地解决本课题的问题。这种积极、健康的研究氛围促进了学校各项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教育研究活动看得见、听得懂、真实有效,让我们学校研究的成果更有后劲。

    个人课题研究课展示,是我校课题研究创新活动的一扇窗户,它标志着林甸县第四中学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附1:

教师课题研究课评价表

 

课题名称:《                                            

研究课题目 :                                 

讲课人姓名:               时间: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

不符合

教学目标

(1)符合课题研究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2)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条件

(3)学习环境的创设

 

 

 

(4)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活动的指导与调控

(5)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6)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活动

(7)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8)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9)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10)课堂气氛的宽松程度

 

 

 

(11)课堂气氛的融洽程度

 

 

 

教学效果

(12)目标达成度

 

 

 

(13)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14)师生的精神状态

 

 

 

教学设计与课题研究的相关分析

(1)研究课教案设计具有科学性

 

 

 

(2)体现本学科和本课题的特征

 

 

 

(3)能解决本课题的问题

 

 

 

评价等级

A

B

C

D

 

 

 

 

 

评语

 

 

 

 

 

附2:课题新课堂研究成果展示课教学设计

2013个人课题新课堂研究成果展示课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王春艳

研究

课题

 

 

初中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的策略研究

立项时间

20111

课题编号

DC11069

课题研究

目标

1.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解题思想,是因为它们有较为广泛的通用性,能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情况.在题目中能把复杂的问题化归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深刻的、广泛的训练.

课题研究

内容

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如下几种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1.分类思想方法、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2.转化的思想方法

3.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4.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5.建模思想

作课

题目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年级及学科

八年级数学

教学

设计

理念

1.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分类讨论和一般与特殊的数学思想以及推理能力。

3.学生明确解题的推理思想方法后,才能脱离题海,以不变应万变

教学

设计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利用多边形内角和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过程以及利用多边形内角和进行计算。

教学

设计

与课

题研

究的

相关

性分

对于现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中考中思想类的东西很难在短时间产生效果,但在长期的教学中以题论题不但使学生很困惑,也很教师也疲惫,做题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题不在多而在精。要注重对基本题解决方法的挖掘和解题规律的总结。遇到很难解的题,如果做不出来,可模仿别人,但模仿的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人家的思考方法,为什么必然发生一样。就是说,每做一道题都要说出想法,是哪条规律指导着你?具体的做法可落实在“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上,这些最能锻炼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的能力。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和课内小结强化学生推理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分类讨论和一般与特殊的数学思想以及推理能力。

 

     

(教学环节与课题有关之处,请做重点标注说明)

一、精导引标

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五边形呢?引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生学习目标(有推理能力培养)。

设计意图:

直接提出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把学生引到本节课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新课学习提供知识铺垫。

二、自学检测

请大家拿出预学单,小组长检查。师到孩子中巡视,检查,指导。

 

设计意图:

1.学生课前完成预学单。回忆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及证明方法。

2.小组长检查预学单并汇报存在的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三、自主探究

出示助学单,引导孩子完成探索过程。

活动一: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试写出多边形的定义并猜想它们的内角和。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二:回忆四边形内角和的证明过程,你能证明五边形内角和是540°吗?六边形?七边形呢?。。。。。。n边形呢

 

活动三:

1)正多边形的定义是什么?

2)一个多边形的边都相等,它的内角一定都相等吗?

3)一个多边形的内角都相等,它的边一定都相等吗?

4)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的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

从简单的四边形入手,让学生亲自操作寻求结论,易于引起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找到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分类讨论和一般与特殊的数学思想以及推理的能力。

 

四、达标检测

通过固学单(达标检测)让学生熟练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并会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学习及交流的能力。

完成教材154页议一议:减掉一张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后,纸片还剩几个角?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动脑动手、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一般与特殊的数学思想。

五、总结明学

请用一句话总结:

1.这节课我收获的知识是:          

2.我学到的思想方法是 :       

 3.我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

 

设计意图:“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新颖的小结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小结时强调本节学习到的思想方法,为学生创造了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活动经验的机会。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