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双流会议精神汇报
我们是11月6号跟随赵清福所长一行5人前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会议的主办单位是:《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协办单位是:四川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成都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具体承办单位是:双流县教育局,会场设在双流实验小学。
会议的主题是:教学实验研究的思路策略与成果交流
1.教学实验研究的问题与出路;
2.四川省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经验交流;
3.尝试教学法研讨交流。
参加会议的有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的个人会员、课题成员及相关实验校校长、教师、教科研人员等共计600余人。
会议的日程有5个:1是开幕式、2是专家的主旨报告、3是现场观摩双流实验小学的两节实验研讨课、4是教改实验研讨及课题经验交流介绍、5是大会总结。
7号上午开幕式后,我们聆听了2位专家的讲座,和一个课题汇报。一个是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杨小微教授的题为《基于学校变革之中国经验的实验研究》的专题报告。杨教授从以下5个方面对中国学校的变革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与阐述:一是中国学校改革经验的再精选研究,二是基于经验提升、拓展与再造的实验研究、三是学校变革实验与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比较、四是以学校发展标准为核心,构建现代学校改进体系、五是推进中国卓越学校与海外中小学的深度合作。他指出:学校的变革应重在推进以教育活动为基础的实验研究,一切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要以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非实验方法验证学校变革经验成果,对比二种方法并探讨背后的方法论。接着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周林教授做了《教改实验的“软系统方法”》的专题报告,周教授用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软系统方法的基本流程及方法的要素设计,他提倡要以“研究”避免“改革”的瞎折腾,以“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以“教育活动形态”来表达改革的诉求。他从硬系统的比较中来阐述什么是“软系统”,硬系统如工程系统,软系统如教育活动系统,二者都是对“系统思维”的运用,硬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能被清晰的描述,其描述过程表现为:对“优化”的探索。而软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是模糊的,其建构(描述)过程表现为:在尝试中学习。软系统的基本流程级要素设计等我就不详细说了,最后周教授强调教育改革的结果不是给定的,而是生成的,许多校园文化建设并非发生的而是在改革的感性实践中生成的。
之后,四川省双流实验小学校长毛凤鸣做了《基于儿童视野的课堂深度变革》的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她从课题的由来及主题建构、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课题取得的成果、效益及社会影响等方便做了全面的汇报和阐述。她们的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三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7号下午观摩了双流实验小学的2节课堂教学展示课。(一节5年级是数学,一节4年级语文),课后是主题研讨交流,接着由浙江大学刘力教授做现场点评。他说了6点:1是要把生命智慧和成长体验带进课堂,2是要把学生带进课堂(要研究学生,不要把学生当作千篇一律的、同一面孔的、没有个性差异的一样的同等对待,他用了一个词叫做:没有脸的,即没有个性特点和特征的),3是有没有把问题意识和精彩观念带进课堂,4是有没有把实质的思维带进课堂,5是一堂好课不只是认识也是情感的训练,6是一堂好课不仅孩子成长,教师也要成长,要研究如何把反馈带进课堂。我的理解就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儿童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要针对儿童的实际与需要,把对儿童的教育转到有儿童的教育上来,才能真正做到:关注个性差异,培养问题意识,既关注认知也注重情感,真正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和主旨。
8号,大会进行了课题汇报交流和总结,共有5位课题负责人进行了汇报交流。介绍自己所承担的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取得的成效等,我们赵所长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机制》的报告。从: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进展及开展的主要工作、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课题研究的效果、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研究的展望等7个方面对《新课改下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研究》的课题进行了阐述和说明,重点介绍了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最后赵所长倡议:欢迎有识之士与我们一道在中国教育学会实验研究分会的“旗帜”下共同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素质提高,进而促进其专业成长作出新的贡献。赵所长对科研工作的严谨务实的态度、扎实研究的工作作风及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同行的认可和好评。其他几位的课题汇报鉴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说了。最后是大会总结。
此次双流之行,本人深有感触:无论是领导还是专家学者、以及基层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专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脱离实际的理论研究而是脚踏实地,来到基层学校与广大教师一道深入课堂,真正实现了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和老师的深度融合。在关注学生的快乐成长的同时,也在关注着教师的成长。体现了教育改革既是人的主体能动活动,更是人的生命力的积极彰显。从其他几位主持人的研究汇报中也看出:教育科研之花正在教师中悄悄绽放。基层教师从对科研的敬畏到置身事中,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探讨教育教学中生发的问题。双流实验小学的《主体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要素的深度融合》的研究成果,引发了教师教育价值观的重构,教师群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发、自主的学习体验,更加关注如何按着孩子们的方式学习生活。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共同成长的目的。同时一些学校领导也开始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打造特色专长,通过学校教育文化的优化,生成积极优良的学校文化,拓宽学校育人途径(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的《体育特色建设促进薄弱学校文化优化的阿实践研究》课题,他们以体育特色为突破口)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改变了学校薄弱的面貌,实现了学生的差异发展,个性成才。
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带领我的团队,及时总结“十二五”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讨“十三五”教育科研工作的新思路,探索教育科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方法。为真正实现科研兴校,为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机制。
因本人的水平有限,可能说的不够全面,也一定会有理解上的偏差与错误,恳请各位同行见谅,也请赵所长给于补充和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