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个“信息”与“技术”合成的概念,这从其英文结构(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为IT)便可以看出。所谓信息技术是指研究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储存、处理和应用信息的科学技术。它不仅包括传统的信息技术部分,如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操作环境、应用软件等,也包括现在的电子白板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及蕴含在这些技术中的科学。它强调的是技术本身,是一种技术和手段,是为改善和提高信息行为质量及信息素养的形成服务的。信息技术为教师信息行为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是教师信息行为质量改善和提高的支撑和保证。
(一)信息化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国1997年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将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2006年,我国公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二)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特有的中国式词汇,体现了东方语言的思维。而在西方国家的文献中,通常将教育信息化称为电子教育或者信息化教育(e-Education)、信息化学习或者电子学习(e-Learning),也称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ICT in Education)的。当前,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乃至许多发展中国家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关于教育信息化,我国的专家学者们给出了相应的定义。
何克抗教授认为,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和教育教学部门的普遍运用和推广。
南国农教授认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李克东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
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普遍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以达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优化教育过程,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还是主要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教育,而未来就是要将信息化教育有机融合到其他学科教学系统各要素中去,不再以单独的学科存在。这是未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三)信息行为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在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信息化教育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在基础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改善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质量,进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关键因素。可见,实现教育信息化,亟待教师信息行为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进而提升其信息素养。同时,教育信息化也为教师信息行为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搭建了平台,创立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