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科研理论

教育科研的思维过程

时间:2019-4-6 20:42:46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697   评论:15
内容摘要: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仍然遵循着一般的认识规律。只不过它把这个认识过程组织得更加具体、周详、精确。总的来说,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思维的过程,包括四大阶段,即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践验证。一项科学研究可以包括这个全过程,也...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仍然遵循着一般的认识规律。只不过它把这个认识过程组织得更加具体、周详、精确。总的来说,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思维的过程,包括四大阶段,即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践验证。一项科学研究可以包括这个全过程,也可以是只在其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阶段里进行工作并取得成果。

    (一)发现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也就是出现了问题,必须解决这个矛盾或问题,提高认识,掌握了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才能使事物按着人们的意图向前发展。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所以,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善于认清矛盾,或者说善于发现问题。

    安于常态的人往往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自然也就不会自动地提出什么问题,可是问题逼上来该怎么办?这时人们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逃避,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即对问题熟视无睹,或者屈服于它,无所作为,如眼看着教学质量不合客观要求(这就是矛盾或问题)也不想办法去解决;第二种态度是绕道走或者寄托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如一个中学的校长或教师面对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只埋怨小学,并希望明年从小学招几个班成绩好的学生,或者只寄希望于上级派来几个好教师;第三种态度是正视现实存在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解决它。只有第三种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

    问题来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但最适当的办法可能只有一两个。这一两个也许属于思想认识,也许属于行政措施,也许属于其他什么性质。不管属于什么性质,只要有现成的有效的办法,就无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研究的是过去没有适当办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就是科研工作首先要适当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从选择什么问题上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水平,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项研究的价值如何,所以,一个科研工作者首先要选择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问题有大有小,其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大的问题可以用50年代后期美国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为例。那时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为之震惊,他们发现美国教育质量落后,必须奋起直追,于是动用了很大的人力,去研究如何提高美国教育质量的办法,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就代表了那时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我国当前也面临着教育改革的问题,这问题很大,牵涉面广,要动用很大的人力从各方面进行研究才能解决。

其次,举一个局部性的问题。几年以前吕淑湘先生曾在报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十年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语文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多少年来存在的现象,大家见惯了也不认为稀奇,可是吕叔湘先生却在大量的学习时间与低下的学习质量之间发现了矛盾,提出了问题,问题提出后,也有不少人为之震惊,于是,近年来就有不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研究实验,有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再举一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为例,汉字的排列方法究竟以竖行好,还是以横行好,这在已经习惯阅读横行排列汉字的今天,人们已不认为是什么问题了,可是在四五十年以前,它却曾经使有些人感觉兴趣并为之争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经过一段试验才把横行排列的方法推广起来。

    以上这些情况又说明一个事实:出色的科研人员往往会从一般人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出很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科研工作者要经常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经常主动地去找问题,而不是等着问题来找自己。

有待研究的有价值的大小问题,多得不可胜数。究竟选择什么问题去研究,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首先要碰到的问题。

    (二)了解情况

    有了问题之后,就必须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的了解,了解关于这个问题的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了解它的多方面的联系,为的是要把这一问题的有关现象或事实弄清楚。这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极端必要的。一个科研工作者绝不能空口说空话,他必须有所依据。依据什么?就是依据事实材料。为了取得事实材料,他可以直接接触事物,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了解。了解得越全面,越周详,他取得的材料就越丰富。在占有了丰富的材料之后,一个科研工作者就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了。

    (三)深入思考

    深入思考是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感性的东西并不能自发地变成理性的东西。仅仅占有材料还不能上升到理论。

    要想从占有的材料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理论,还须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这番功夫就是深入思考,分析起来,包含着多种形式的脑力加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比较、归类与类推,即根据一定的标准,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间的相同和相异之点,然后进行归类,再根据归类进行类推。

    第二种类型的形式是分析与综合,即就事物的性质一一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重新加以综合,借以找出事物的本质特点来。

    第三种类型的形式是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来,而演绎则是根据普遍性的规律去推论某一个别事物。二者都是运用逻辑推理,以期把对事物的认识引向深入或扩大广度。

    第四种类型的形式是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概括是在思想中把从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科学的概念、范畴和一般原理都是通过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

    第五种类型的形式是想象与假设,即在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把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范围中去,以期能对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有新的认识。与想象相联系就可提出合理的假说来。假说虽还不一定能够马上得到证实,但它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却很有价值。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大都萌生在合理的假说中。

    上面分别介绍了各种思维形式,为的是叙述方便。在实际的科学研究思维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三种、两种结合在一起成交替运用的。

    以上各种思维形式有时也被人称为方法,如类推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但是严格说来它们只能说是关于思考的方法。

    经过以上的深入思考,研究者就可对于某一问题形成初步的某种理论或结论了。

    (四)实践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上述第三阶段产生的假说或初步理论、结论是否可靠,或可靠度有多大,还必须付诸实践加以检验,看实际效果而定。一项科研成果是否真有价值以及价值有多大,也只有从实践检验的效果中来确定。

    实践验证可以采取许多途径。如重复前一段的研究,即仍用观察、调查等研究方法,变更研究对象,看是否取得同样的结果,也可把形成的初步理论应用于其他同类事物,再观察或测定其效果。比较精确的办法是按严密的程序组织实验,来测定某一假说、设想或初步理论的实际效果。教育实验法之所以在教育科研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就在这里。

    经过实践检验之后,这项科学研究的最后结论就可以站得住脚了。

以上四个阶段是对科学研究思维过程的轮廓的概括的描述。在实际上,上述各阶段可以有反复、交叉、同步或结合。例如,对于某一现象可以边观察边思考,也可以于思考后再回来观察等,这些情况都是经常遇到的。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