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适时点拨

关于课题研究有关问题的解析

时间:2019-4-20 15:27:22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706   评论:22
内容摘要:一、关于小课题 2014年5月3日QQ日记及走进教育科研网: 近些年,国内基础教育界力求走出传统经典课题研究的窠臼(kējiù),追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了一种旨在教师自身问题解决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追根溯源,“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始于19世纪的...

 

关于课题研究有关问题的解析

 

     

     一、关于小课题

     201453QQ日记及走进教育科研网:

近些年,国内基础教育界力求走出传统经典课题研究的窠臼,追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了一种旨在教师自身问题解决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

追根溯源,“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始于19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正沉浸于淘金狂潮,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于是,后来当“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之后,这个词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实际上,grass roots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

我认为,“草根”的基本含义是“自下而上”,“土生土长”,具有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立足于本土和基层,扎根于实践的丰厚土壤,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平民化、大众化特点的研究方式。

“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是与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属于校本研究的范畴,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全新的校本教研方式。“草根式”小课题研究不必立项,不需要中期检查,也不需要有结题报告,它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

所谓“小”是指:研究微观,内容具体、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研究的范围窄,研究程度浅,小问题解决,小角度切入,小步子累积,容易操作。

目的主要在于“改进”、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推动研究,研究提高教学,实现教学的价值。教师本人作为研究者,不以理论研究为主,是一种微观的应用性质的研究。研究内容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章节或某个专题,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

研究成果可以是总结报告、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

研究周期短,可以几周、几个月或一年半载。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不刻意要求完整运用某种研究方法,阅读、记录、反思、行动可灵活运用。

总之,“草根式”小课题的特点可以用“小”“近”“实”“真”来概括,“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数学应用题问题的研究”“学困生转化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类似于“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怎样排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文章、真实践。

概括来说,“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扎根于教学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2014612QQ日记及走进教育科研网:

    前面本人谈过“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研究的范畴,是一种立足于本土和基层,扎根于实践的丰厚土壤,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平民化、大众化特点的、重要而可行的、全新的校本教研方式,不必立项,不需要中期检查,也不需要有结题报告,它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是扎根于教学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小课题研究体现校本教研的三要素:自我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让教育科研引领教研),“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是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

    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课题的大与小是相对的,我给大家讲过课题与项目,这里的项目可以理解为是大课题,这里的大小主要是指课题内容的丰简程度,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等等,就属于研究项目,属于综合性的大课题。再比如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相对教师个体来说就是大课题,其中的导入行为研究就是小课题。

    而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却过分强调“小课题”,并把“小课题”当成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进行组织立项、审批、结题,现在还在坚持,特别是在其“小课题”的征集通知上对于小课题没有任何界定,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将其定义在“课题”将因“短、平、快”上,一方面极易将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引向功利的误区。 致使这样的“课题”因其“短、平、快”而赢得那些对什么是教育科研都模糊不清的教师们的欢迎,最终将导致他们滞留在“高水平”的校本教研层面上,而不能去深入开展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真正想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教师,又没有机会去开展较为深入的教育科研。

    所以,我的态度是即使你的小课题属于教育科研的范畴,也不能过分强调小课题的研究。否则,导致的后果必将影响教师个体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区域整体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正确的导向是,将“短、平、快”的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校本教研方式抓好并落到实处,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为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进而提高教师们教育科研素质及区域教育科研水平。

    二、教师科研课题的判定

    怎么判定: 一是课题的选择的原则;二是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价值;三是看其是否具有教育科研的特征。

    看课题的选择是否遵循创新性、价值性、明确性、伦理性、前瞻性、可行性等原则。

    看其价值是否体现在探索科学施教的途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上。

看其是否具有教育科研的特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探索规律的活动,要借助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过程性)

    通过以上三看,结合教师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就可以判定下列课题是否适合作为我们教师的课题来研究?

    农村学校学生流失严重。对于学生流失这里有重要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中就是小三科教师的配备问题,以及经费投入问题等等。

    普通高中走班制。目前,就普通高中走班制来说,总理先生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是“有条件”的学校。

    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问题,不是我们教师所能研究的问题或者说已超越了我们教师的研究范围。

    从伦理性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的道德行为的研究,就不能违反伦理道德去开展研究。

    三、关于课题的选题和概念界定

目前研究教育信息化这方面的课题很多,但这里是不是应该在把握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来开展研究。

教育部:20145月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教育部提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人民日报北京48日电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如教师信息化素质提升实践研究,县域农村中青年教师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力培养研究,这样的课题是不是值得反复推敲一下?

    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充分理解了教育信息的概念的基础上来拟定你所要研究的课题。教育信息化是个大概念,把这个信息化套在教师头上是不是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这里我想,你要研究的话,就重点研究一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或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足够了。

    教师信息化素质是指信息化能力吗?还有教师信息化素质与信息化素养等该概念应该很好的理解。

    一些课题就是因为其概念界定不清或者模糊,而研究不下去。

    四、关于课题的题目

要求:准确、规范、简明、醒目。

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模式、方法及实施策略研究”这样一项课题。可以理解为三个问题:一个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模式,第二个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第三个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如果研究者的用意确实是这样,那么,这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对于“模式”有五个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操作策略、评价标准和方法。由此来看,这个课题的结症所在就十分明显了。所以我认为,这个课题精炼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模式研究”就足够了。

    五、课题的目标、内容

    “十二五”课题《新课改下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研究》,目标就是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的内容就是教师科研素质的构成、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十三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目标就是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质量,研究的内容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构成,提高课堂教学行为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六、研究的假设及创新点

    一个好的课题研究假设应具备以下特点:①科学性。即它是以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为基础,不是毫无依据地推测和主观臆断的一个命题。②可检验性。可检验性是指研究的结果是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重复的实验,并能证明同一结论的存在性和它的可靠性。③可预测性。一个课题的假设应该有可以预测的结果。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在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探索出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就一定能够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创新点就是教育科研“31”(培训、机制、档案建设等)。

    再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探索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那么就一定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质量。创新点就是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质量的途径和方法。行为包括:备课、导入、讲述、提问、倾听、激励、信息、媒体呈现、板书、学习指导、评价及组织管理等行为。

创新与突破之处:理论上的新观点、实践中的新举措。

 理论上的新观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课题中,提出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质量的改善或提升。”

实践中的新举措,如在《新课改下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研究》课题中,提出的教育科研“31”培训模式及教育科研“31”长效机制等。

    七、教师课题研究中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追时髦

    在我省某地区从什么高效课堂到益智课堂,现在推行“组块教学”,还美名其曰说是东北第一家;还有的在搞什么理想课堂,不知那你想过没有,你的理想课堂与朱永新提出的理想课堂有什么不同,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有多少?我说过,开展教育科研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我们很多老师学习是学习了,但缺乏理性的思考,于是就出现了“谁说的都对,谁做都好”。

    (二)虚荣、浮躁

    我在五年前的全省“十二五”2012年度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培训会议上,就针对我省个别地区存在的浮躁现象提出过改进意见。比如,在一次经验介绍中,提出什么“四高”(高点思考、高效推进、高端引领、高位展望),词语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通过听了他们做的事情,没有让我感觉有任何新意,现在又推出什么“精品”教育科研成果等等。在这种环境下又衍生出了什么“中国教育咨询师”(我发现在这个地区至少有两位了)的现象就并不奇怪了。

     (三)科学性问题

    对于先学后教、导学案、高效课堂等任何一种说法,都应从科学性的角度进行思考,都要从理性的思维去审视它的出处。“先学后教”是否适合所有学生,适合什么环境下推广;“导学案”的科学性在哪里,是否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崔其升提出导学案为什么又把它消灭;高效课堂中的“高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否存在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潜在危害。

    (四)狭隘的思维束缚

    1.一提到反思就只反思缺点。优点值不值得反思?

    2.一提到教学反思就是课后反思,那么课前、课中用不用进行反思?

    3.一提到安全,就是学生的人身安全(什么水火电等),你考没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安全?

    4.一提到教师科研,教师就想到教学工作任务多、压力大,科研没时间。那你考没考虑到教师工作时间及其结构合理性问题?(根据于海英教授建议)

    (五)表面上的轰轰烈烈

    课题研究固然离不开研究活动,但很多活动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轰轰烈烈的“伪”研究(严重地缺乏科学研究的含量),脱离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

    在我国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应该有不负时代重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科研进行到底!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