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题要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问题的提出: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9月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能力要求、学习要求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关于能力突出了“强化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教师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关于学习提出了“学会创新”;关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提出“教师的专业素质”。
今年3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为实现教育强国正式拉开序幕,而作为为教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的教育科研也被提高新的历史高度,即推进建设“教育科研强国”(详见2019年10月30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最近11月29日,国家《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其中第45条(履职保障)提出“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中的自主权以及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权利”,第46条(表彰奖励)提出“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表现突出、取得重大成果的,要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等等。
国家发展靠教育,教育发展靠教师。站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关头,作为一名教师,你用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新的挑战?怎样与时俱进,用研究和创新获取先进的理念和持续的动力,实现学课程改革提出的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进而进一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这将是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检视
在经历了20多年的新课程改革,从“科研兴教”“科教兴国”发展到“教育科研强国”进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高质量、高素质教师的今天,有多少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了有效地改进教学及科学施教了呢?又有多少教师真正实现了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而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了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而今又有多少教师真正走在研究的幸福道路上了呢?
如今,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如何呢?
根据本人从事多年的基础教育研究经验,梳理、总结近年来的课题研究情况,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承担的课题,真正取得有价值研究成果的课题很少,许多课题研究成果因价值不大而缺乏推广意义;也有一些课题因缺乏研究成果而结不了题,课题研究最终不了了之。
一是课题选择不当。教师在课题选题时没有遵循选题原则,考虑不够慎重和周密。造成选题不切自身实际,课题研究范围太大或太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难度较大;或研究起点太低,重复别人走过的路,难以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或把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或经验当作研究内容,缺乏研究的价值。选题不当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质量,甚至课题的生命。
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在课题立项后因忙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淡忘课题研究,或没有按照研究设计方案所规定的内容、时间、方法和程序展开研究;没有(或不会)正确使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开展好各种研究活动,没有对研究对象采用相应的行为措施,也没有观察、测定、记录研究对象的反应,缺少有价值的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或者根本就没有研究方案,没有经历研究过程。这样的课题即使能通过结题,也没有什么价值,其课题研究也属于假研究。
实际上,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过程的研究就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就形成不了真理。
三是缺少专业引领。不少学校科研组织机制不健全,人员配置薄弱,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科研指导不力,致使许多课题研究的承担者孤军奋战,在开题论证、研究实施、资料整理、课题结题等研究环节,得不到专家指导;使得教科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专题研讨与学习交流;或闭门造车,不会总结经验与诊断分析,最终陷入迷茫,致使课题做不下去而荒废。
四是研究成果单一。不少课题结题时只呈现文本形式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方面的成果,缺乏相关实践形态研究成果的支撑与佐证。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结论),并非建立在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基础上,脱离自身实践,没有经过严谨、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夸夸其谈,或参考他人研究成果,引申扩大,拼凑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这样的课题即使结了题,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可言。
五是课题研究功利化。有两种倾向:教研问题科研化,如把来自教研的小课题列入规划课题来管理;把科研问题教研化,如将“……的实践研究”作为“短平快”的小课题。错误导向把教师导入了功利的轨道,因“小课题研究实施简便易行,是一种短平快的教育科研方式”容易结题而赢得教师的青睐;有的“活动”轰轰烈烈,研究却鸦雀无声;有的把课题研究作为职称评定与业务晋升的阶梯,当作学校的“门面”与“招牌”,等等。“功利”的思想淡化了教师课题研究的意识。
六是缺乏课题研究的氛围。从业务部门到学校,科研机构、专业人员配置薄弱;各种各样教师培训的教育科研内容很少有;各种各样的“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很少佘略教育科研的内容;各种教育工作会议讲教育科研的不多;还存在教研活动取代科研活动的现象;很少组织教师学习关于鼓励开展教育科研的“法律”条文。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后很少有人宣传。凡此种种,导致了科研氛围的缺失。
从教师课题研究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为没有研究“真问题”,没有“真研究”问题,也就没有“真成果”。
二、要研究“真问题”
实际上,多数教师不是不想研究真问题,而是苦于不知道什么是“真问题”,进而也就发现不了真问题。于是,每天备课上课就成了“单调乏味的义务”。而主持教科研课题是评职称的必备条件,于是,就出现了为了能立项而申报课题,为了能结题而拼凑“成果”的乱象。
(一)何为“真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是学校的发展都有一个目标期望值。于教师而言,就是要把教学水平提高或达到一个设定的目标;于学校而言,就是学校内涵的发展、品牌的树立、师资的建设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但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这个目标未必能够达到。这样在“行为的目标期望值”与“效果实际现状”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也就是现实中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
这些“真问题”首先存在于教师教学生活的主阵地——课堂,是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诸如,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教材分类与整合的处理、知识点的确定,重难点、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作业的设计等。再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和改善教学行为、如何实现科学施教、课堂效果的提高,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演绎、验证和拓展某些教育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让我们产生质疑,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然而,有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教育领域里,表现的也是教育现象,但它不是由于教育本身的原因产生的,因而就不能用教育本身的方法来解决。诸如,发生在学校里的犯罪与学业负担过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而不是教育的“真问题”。
“真问题”首先存在于教师教学生活的主阵地——课堂,是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真问题”存在于教师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
对教材分类与整合的处理、知识点的确定,重难点、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课件及作业的设计,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如何实现科学施教、提高课堂效果,等等。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
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如何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如何突破成长中的“高原期”、如何提高教学能力和改善教学行为,等等。
在课题研究中:
如何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如何研究真问题、怎样研究真问题,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演绎、验证和拓展某些教育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会让我们产生质疑,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符合选题原则的问题)。
在学生发展中:
学生自学能力、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创业教育,等等。
在班主任工作中:
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班集体建设,等等。
假问题:
有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教育领域里,表现的也是教育现象,但它不是由于教育本身的原因产生的,因而就不能用教育本身的方法来解决。
如,发生在学校里的犯罪与学业负担过重、“追星”等问题,这些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而不是教育的“真问题”。
(二)“真问题”的分类
就教师的教学实践而言,“真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纪律松散与不喜欢学习等,这都属于直接性问题。
(2)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与教育经验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小组合作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核心素养教学怎么设计等,这属于探索性问题。
(3)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与反思所发现的问题。
(三)如何寻找“真问题”
理解了什么是教育的“真问题”,就解决了课题定位的原则,而如何寻找教育中的“真问题”,则是课题定位的方法和技巧问题。
1.要有强烈的问题追问意识,要透过看似“正常的现象”找到“真问题”。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有改革与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现象、新问题,教师难免会被一些问题困扰,当你有了焦虑、不安、痛苦、烦恼的心理状态时,发现“真问题”的机会就来了。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小组合作学习时不愿意参与,有的教师把它视为司空见惯的“正常现象”,问题意识强烈的教师则会对此感到困惑,会不断追问:他们为什么不参与、不发言,这种现象会造成什么后果,怎样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意义,这样不断深入地追问,就能得到一个有价值的“真问题”。
2.要善于捕捉教育教学中的典型事件,提炼出“真问题”。每位教师教育教学中所经历的事件,是考验教师教育机智的最好机会,这些事件就是提炼“真问题”的最好素材。例如,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使用手机和网络的能力很强,同时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很大,手机和网络给学生的精神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经常发生在教师身边的典型事件就可提炼出“如何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地正确使用手机”这一“真问题”。
3.强烈的好奇心是发现“真问题”的前提和保证。好奇心是我们发现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动力。有了好奇心,就会促使自己去主动关注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就能找出有研究价值的“真问题”。例如,在教育界最新提出了“核心素养”理念,有的教师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就会对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的课程组织形式、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知识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究,这样就会发现“真问题”。
总之,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发现“真问题”是进行课题研究的起点,是定位课题的前期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及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总结与反思,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真问题”,并对那些“真问题”以科研的思路去正视与审视,然后加以概括与提炼,将其定位为研究课题,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使我们真正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做一名有教育思想的研究型教师。
三、要“真研究”问题
要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必须进行真研究、真实践。教师开展真研究,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立足教育教学现场,遵循课题研究的程序与方法。笔者以为以下三个方面对提升课题研究品质至关重要。
1.精心设计研究方案。有了精心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才能有“真”研究的展开,才有取得“真”成果的可能。课题组必须认真吸收相关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如课题名称表述、研究目标定位、研究内容分解、研究方法选择、研究任务落实与实施步骤调整等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能使后续研究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有效降低研究方向与方法上的失误。
2.立足教育教学现场。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改进实践”的价值。课题研究要立足教育教学现场,必须重视对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正确运用问卷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了解问题(事实情况或现状),分析事实,认真研究,得出结论,证实这种问题,以寻找解决办法,或改进工作,或形成进一步(或新的)研究的方案。
事实证明,有了调查研究,才能将现实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及其表现形式作为研究课题。也正因为调查研究具有这样的功能,在大多数教育课题研究的中期、后期都应该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研究状况,验证研究假设与实践成果。
3.正确使用研究方法。要进行“真”研究,必须科学使用研究方法,尤其是各项子课题研究的实施,要按照特定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活动。如教育课题研究中应用较多的行动研究,应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程序进行螺旋上升式的研究,体现研究的动态性、联合性、参与性、反思性,来解决那些所要解决的“真”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工作。可以说,符合课题研究需要的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因此,许多缺乏研究实施过程的假研究,其症结就是因为课题研究方案中所呈现的“研究方法”变成了只是“写给别人看”的“摆设”。
四、要取得“真成果”
什么是“真成果”?是指经历了课题研究过程,运用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与手段,产出的与旧不同、与众不同的且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思想智力产品或思想智力物化产品。即反映共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在一定范围内重复运用的知识。
主要特征:经历研究过程、运用了科学方法、符合科学思想、有学术或实践价值、有创新、经过实践验证。
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协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要力争取得有价值的“真”成果,需要关注研究对象的具体变化,关注课题研究实践形态成果的生成。
1.正确定位课题研究成果。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就根据研究对象与内容科学合理地设定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检查验收课题和鉴定成果。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成果除了文本形式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或专著,以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教育评论外,更应关注实践性成果的生成,如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教育叙事、研究日志、自编教材、课件、相关网站(平台)或资源库等,还可以将体现研究对象具体变化的师生作品及其他个性化资料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佐证材料。应该说,课题研究真正解决了那个“真”问题,真正改进了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了师生成长,就是最有价值的“真”成果。
2.重视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论点或观点,分析研究状况,解释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甚至评定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主要是积累应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所形成的资料。而学校课题研究则需要课题组有关人员根据研究特定需要,使用包括录音、录像、计算机等手段,通过测量、调查、观察、访谈及文献查阅等途径,采集、记录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资料与非数据资料,按相关研究程序与档案要求,进行存储、筛选、分类、整理。这对课题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3.学会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遇到的一大难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要全面具体、客观真实,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所积累的研究资料,进行仔细分解与深入剖析,经过比较、综合、归纳,揭示所研究的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得出可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研究成果的分析阐释,必须客观准确,不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不参考他人研究成果,要做到资料翔实,条理清晰,表达简明,合乎逻辑。教师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发布,不为报刊杂志发表宣传,或通过课题管理部门成果鉴定获得一纸结题证书,而应该关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去探索、考察对曾经研究的问题所下的结论,能否在同类问题,或更大范围内适用,进而发现新问题,确立新课题,展开循环上升的研究。
诚如是,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将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越来越多的普通教师就能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他们的思想境界、理论学养、研究水平、实践能力和学术胸襟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这样,中小学课题研究也将从“数量增长型”进入“质量提升型”的新阶段。
五、如何实现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一)转变教育科研观念,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
一个人职业态度决定其职业行为,要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教师对教科研进行重新认识。首先,要转变教师对“研究将挤占教育教学时间”的错误假设,因为这种假设将教育教学与研究视为截然独立的两项活动,且遵循一种简单的加法法则:教师的工作时间=教学时间+研究时间。
其次,要引导教师认识到:教师所开展的研究是一种特定情境的“研究”,研究的目的不是为教育教学增加额外负担,而是希望用“质性敬业”代替“量性敬业”,真正帮助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解决困点、难点,发现闪光点、生长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并不冲突,其关键在于引导教师发现日常教学中真实存在、真心想做的问题,并将其提炼成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真问题,以真问题为媒介促使“教”“研”融合。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始于教师内心深处的研究需要、“需求”,它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育科研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教师在从事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幸福更久远。
(二)深化教育科研认识,变“我要研究”为“我能研究”
1.深化对教科研主体的认识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教学一线的耕耘者,同时也是第一手信息资料的掌握者,与专家相比,对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改进和提高具有绝对优势,提出的应对策略更为贴切。可见,最佳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并非所谓的专家学者,而是教师。此外,教育科研虽然需要宏观理念建构和抽象思维,但并非个人化的事,除了充分发挥个人的力量,还需要科研部门的帮助和同事合作。因此,教师要坚定研究的信心和勇气。
2,深化对教科研客体的认识
如果研究的问题是源于日常教学的真问题,那么教育科研只是一个“纸老虎”,其实并不可怕。好的真问题能激发教师的好奇心,促进教师对教育真谛不懈追求。那么,怎样捕捉好的真问题呢?一是在教育教学困境中发现问题;二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洞察问题;三是在教育教学活动基本要素中追踪问题。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和素质储备的过程,其间定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的成长因受社会、家庭、遗传、性格等多方面影响,更是千变万化、难以控制,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问题。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由于跟不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教师捕捉好问题的良好途径。
3,深化对教科研方法的认识
事实上,没有任何人天生就会做研究,而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进入研究角色,沉浸于教育教学情境,善于发现问题,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使问题得到克服或解决。教育教学的研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适合教师的有四种: (1)行动研究,主要是教师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对行动目标、过程、结果进行反思和探究: (2)案例研究,是对某一复杂而具体的现象作深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节点; (3)叙事研究,就是通过叙事来描述亲历的重要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其中蕴含个人的实践经验及其实施情况; (4)教育日记,是一种教师个人在日常教学中的随笔记录,有助于总结形成优秀的范式,为系统研究解决问题积累素材。
4.深化对教、科研关系的认识
我以为,教师发现不了真问题,与对教科研的认识不清有着密切关系。教科研和科研是两码事,关于二者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 这就是说,教师从事的教育科研,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而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研究我们遇到的那些具体问题。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研究那些在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困惑自己的问题。这类问题才是所谓的真问题,而且我相信,这类问题每位教师都会遇到。
5.深化对自我成长的认识
在持续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各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积累了好的经验和做法,涌现了各种层次的教学名师和骨干,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的教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对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戒骄戒躁,在推进教育科研强国的进程中,砥砺前行,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刷新自己的专业水平,真正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教育科研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以研究者的心态沉浸于教育教学情境,以积极的研究态度将存在的问题转化为可研究的真问题且真研究问题,方能得始终!
六、机遇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这里蕴含着坚持和积累,坚持“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信念,不能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左右,才能成为教育发展中那位最受欢迎的“老师”,进而实现你的人生价值。
真心投入教书育人是课题研究的“源头活水”,真诚的教育情怀,才是开展课题研究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