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育科研-www.keyan8.com(WAP手机版)
首页 > 科研指南 > 科研管理

教育科研管理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2677
 

教育科研管理无疑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我们传统的管理内容、形式和方法来看,管理更多指向国家、省、市甚至县等上级教育科研机构或课题规划办公室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检查,或对课题主持人承担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鉴定等方面的内容,但随着管理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管理权限逐步下放,责任主体的自主管理意识逐渐高涨,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加强,因此,我们更加强调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更加注意以课题主持人为本位来阐述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一、教育科研管理的意义

(一)教育科研管理的定义

1.管理的构成要素

包括三个方面:⑴管理者,即具有一定管理职务和技能的管理活动的主体。⑵被管理者,即管理活动所施予的客体——管理对象。⑶管理手段,即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措施等。

2. 教育科研管理的定义

所谓教育科研管理,即教育科研管理者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效益、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以研究者为中心,运用管理职能领导、帮助和组织研究者完成教育科研任务、实现预定科研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二)教育科研管理的意义

学校早期的教育科研,是以分散的个体研究为主的。研究者一般是独立进行,凭借个人的兴趣、觉悟、勇气和能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内容单一、范围不大、操作技术简易、与他人的联系也较少。那时,研究者本人既是课题的研究者,又是课题的管理者。

随着学校教育科研规模的日益扩大,课题内容从研究教法到研究教材,从研究部分学生到研究一个班级、整个学校,乃至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研究的因素也从单一到多元,再到综合各种教育因素进行整体教育研究。这些都是一个人所无法实施或很难突破的,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教师之间,甚至校内外之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合作的课题集体研究方式。这就要求进行科研管理。而且,科研管理的好坏往往关系着科研的成败。科研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如何正确地选择研究目标,并通过组织手段,协调科研内部各方面以及内外部的关系,以保证集体研究的效果远大于每个个体研究效果之和。科学的科研管理能提高教育科研的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育科研的总体规划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服务。只有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教育科研的规划才能科学。

⑵能增强教育科研的计划性,并以计划为依据,推动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⑶能使投入到教育科研方面的人、财、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⑷有效地督促、检查、评估课题研究,推广科研成果,为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服务。

二、教育科研管理的任务

    ⑴制定学校教育科研的规章制度,如学校科研管理条例、科研成果奖励的规定等。

⑵确定学校的教育科研机构及其职责,如学校科研室的建立及职责的确定等。

⑶编制学校的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和课题计划。

⑷培训教师,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

⑸组织科研协作及学术交流。

⑹管理教育科研经费。

⑺提供科研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料。

⑻检查指导教育科研过程

⑼评估验收科研成果,对优秀科研人员及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表彰。

⑽推广、应用科学水平高、效果显著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三、教育科研管理的原则

(一)指导性原则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教育实践对教育科研的呼唤越来越强烈,教育科研工作者面临的科研课题和任务日益多样和复杂,但教育科研资源却仍然相对有限。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管理的指导性,以引导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科研管理的指导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引导教育科研人员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

教育科研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服务。这主要通过定期公布教育科研规划、组织课题立项来进行。

2.要引导教育科研人员逐步按照教育科研的规范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只有遵循教育科研规律,按照教育科研规范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效益。这主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规章制度和加强对教育科研人员的教育科研技能培训来进行。

(二)服务性原则

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提供良好的服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为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1)要从宏观上为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舆论环境。加大教育科研的宣传力度,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领导者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功能和价值,真正确立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地位。(2)要从中观上为教育科研事业提供制度保障。我国的教育科研工作,就其专职科研活动来讲,在相当一部分教育行政领导看来是可有可无的;就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来讲,大多还处于自然的经验型状态。这说明,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从严格意义上讲,还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保障。(3)要从微观上为教育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提供应有的服务。例如,有些教育科研活动涉及社会及教育内部的方方面面,其组织协调活动是科研人员难以独立承担的;教育科研活动还需要一定的物质、信息条件的支撑,需要有关的经费、工具的保障等。这些都是教育科研管理所应承担的。

(三)科学性原则

教育科研管理是管理工作的一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科研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遵循管理科学的规律,努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来提高教育科研方法的科学化水平和科研成果的科学化水平。在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上,都要坚持科学的标准,尤其是在检查指导和评估验收这两个环节上,更要把科学性这一标准放在重要位置。

(四)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的含义是既要坚持科学的标准,又不能犯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而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的地区,有的教师和校长根本不知道搞教育实验研究必须有一个实验假说,也不会用推断统计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如果我们严格地用教育实验的标准来评价他们的“实验”或“成果”就会得出,这些校长和教师搞得根本就不是实验,其成果也根本不可信。这一结论既不符合实际,有会起到不好的作用。这时,我们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该叫实验的,还可以叫实验,但要告诉他们,实验计划和过程还应更科学一些;真有成绩的,还得肯定其作用,同时也要指出实验的结果应该运用统计方法加以分析整理,从而把归因建立在客观数字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等等。

(五)整体性原则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是有人员、机构、经费、设备、信息、时间等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科学的管理必须从实现整体目标出发,合理地组织各种要素,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六)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教育科研管理内容的全面性,也就是在科研管理中,既要管课题的立项,也要管课题研究的过程,还要管科研成果的鉴定与推广;既要管人,也要管物和钱;既要管人的方法和效果,还得管人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的态度;既要管教师之间的合作,还要管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教育科研需要的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七)激励性原则

教育科研管理从某种角度看,实质上是对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科研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教育科研管理中遵循激励性原则尤为重要。现在大多数教育科研活动都是由专职教育科研人员、教研人员和广大实验教师联合进行的,广大实验教师大都是在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任务的同时,利用课余或业余时间进行研究的。因此,组织他们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既要体现自愿、自觉、主动的原则,又要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晋级评优等方面体现出教育科研的价值。另外,教育科研活动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劳动,其成果的获得往往需要研究者倾注大量的心血,甚至是毕生的奋斗。研究者所看重的不是一般的物质奖励,而是对其成果的价值肯定,因此,需要对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和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科研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

(八)层次性原则

教育科研系统和课题研究组织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组织,不能用简单的垂直式的行政管理方式来管理教育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教育科研系统和课题研究组织是一种有机联系的网络体系。省、市地、区县、校各级科研组织既相互关联,又各自保持着自己十分显明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对于这样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必须采用分层管理的方法。从纵向看,直属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拥有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承担本部门及下级部门教育科研活动的管理职能,行使教育科研的领导、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权力;从横向看,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抓好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的各个部门、各类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注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九)效益性原则

追求实现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大效益是教育科研管理活动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教育科研管理的效益性原则是指通过教育科研管理要使教育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科研的应有效益。(1)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知人善任、用人之长,要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等。(2)要使有限的教育科研经费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运用,努力做到低投入、高产出。(3)要加强对教育科研信息资料的管理,重视信息交流,扩大信息资料的影响度。(4)要重视对教育科研过程的动态管理,严格按照课题设计和教育科研规范实施课题研究。(5)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

上述原则,虽然各不相同,但又互相联系,从而构成一个体现规律要求的原则体系。从内在联系上看,体现了教育科研管理的宗旨、全局、基础、策略、手段。这些原则是指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总的原则,只要有机渗透,综合运用,就能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效能。

四、教育科研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抓方向,明确教育科研的目标

明确教育科研的目标,坚持教育科研的方向,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前提。学校教育科研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研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这一指导思想为学校教育科研及其管理指明了方向。所以,学校教育科研的目标和方向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广泛发动全体教师,从实际可能出发,围绕着教育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展开有计划的、全面的、深入持久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教育科研应以研究教育实际问题为主,坚持以下三点要求:⑴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从自己的教育实践找课题,找方法,又要从本校教职工的实际水平出发搞多层次研究。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和实践,使教育科研能见到实效,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不断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⑶坚持科研与工作相结合。以教育、教学工作带动教育科研工作,以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具体地说在教育科研工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学校教育科研活动应从教师的基础和已有条件出发,研究目标应是教师力所能及的。②应选择那些教师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研究方向。③应先从范围较小的、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从小到大,逐步提高。④应尽量使教育科研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这样,既不加重教师的负担,又有利于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难。⑤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制定教育科研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要搞一刀切和单纯行政命令。

(二)抓舆论,形成学校教育科研氛围

形成有利于学校教育科研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空气,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保证。教育科研作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发展既受其自身独特规律的内在制约,还要受到一定的学校文化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外在影响。适合于学校教育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应有如下四个特征:第一,可以形成教师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互相结合、协同发展的价值取向;第二,可以形成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第三,可以形成保护和推进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第四,可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大教育科研观。学校学术环境主要是建立学校的学术制度。这种学术制度能保证正常地进行学术上的自由研究、自由讨论。同时,承认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独立研究、平等讨论是他们应有的学术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教育科研发展与繁荣的良好学术环境。因此,学校必须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1.观念氛围

观念是人对社会存在的具体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往往支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学校教育科研而言,观念制约着研究者的态度、情感、毅力和成就。良好的学术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学术研究观念氛围。当前影响学校教育科研的不良观念有:

⑴“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对教师来说是“高不可攀”的。

⑵“教育科研恐惧观”,即怕影响升学率,怕影响教学质量,怕担风险,不敢开展教育科研。

⑶“教育科研名利观”,即认为教师搞教育科研写文章是“不务正业”,或者说是“个人名利思想”。

⑷“教育科研无用观”,即认为学校教育科研“可有可无”,“搞不搞教育科研无关大局,照样办学教书”。作为学校领导,必须改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不良心态,引导教师力求弄清四个关系,树立四个新观念:①明确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观念。②明确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③明确教育科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④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应该真正达成共识:没有学术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创新的领导;仅仅会教课而不会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2.活动氛围

学校校长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例如,健全学校的学术管理机构,掌握校内教学、科研情况,搜集校外兄弟学校教改经验及国内外有关教育的最新动态,及时向校内教职员工介绍科研和教改信息,进行教育科研理论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教师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会,不定期举办知名专家讲学,举行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和展览,创办学术刊物等。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持之以恒、形成浓厚的学术空气。

(三)抓队伍,培养教育科研积极分子

组织一支教育科研队伍,培养一批能起骨干带头作用的教育科研积极分子,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基础。在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中,教育科研积极分子既是完成学校具体研究任务的主力军,也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因此,学校校长应重视培养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

1.典型启发

学校校长要鼓励教育科研的先进人物,通过结、通、帮、带的方式来培养本校的科研骨干力量。即使在一个科研空气很淡薄的学校,也一定有一些热心教育科研的教师。对于这种典型,我们要善于发现,积极扶植,大力宣传,用他们的现身说法来带动其他教师。可通过合作项目、协作项目、集体攻关项目等由水平高、有经验的教师带动缺乏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此外,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科研典型经验,开阔视野,增强科研意识。

2.系统培养

学校领导都应把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举办多种形式的讲习班或培训班,力求学练结合,即先进行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讲授,接着由教师按照讲授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实践(如选择课题、研究设计、定量定性分析等)的训练。如果针对即将进行的课题研究开展讲座、学习班,则教师可直接把有关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研究中。另外,较大型的集体攻关项目在实施研究计划之前,也要对研究者进行必要的培训。要注意开展定向研究,这里有学科定向问题,也有课题定向问题。例如,教语文的教师可以把语文教材教法作为自己的定向研究,班主任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自己的定向研究,从事学校管理的教师要把管理科学作为自己的定向研究。

3.实践锤炼

学校领导要注重在教育科研实践中培养教育科研骨干,提高科研水平。在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意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吸引教师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加强指导,使他们获得成功,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热情帮助和指导,使其尽量不走或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地爱护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素质,特别要通过下达具体的研究任务和目标要求,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和研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受锻炼,获得经验,增长才干。

(四)抓自身,校长要做教育科研带头人

校长是教师的表率。要想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校长也要先成为科研型校长。因此,校长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创造新的经验,获得科学结论,并使之更有效地指导学校教育实践,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成为科研型校长的必由之路。切实加强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做学校教育科研型的带头人,学校校长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

带头搞教育科研需要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这就要求学校校长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参与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使这个过程的重大决策,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校长要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这样,校长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模式将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其自身的模式也将由“行政型”转向“科学管理型”。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就,关键在于其一生都在不断地从事教育改革,潜心于学校基层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探索科学的教育规律。他认为,学校领导者本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研究者。其实,学校校长本身尤其应该这样做。如果学校校长能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全部领导工作的一部分,他的教育视野和办学成绩就会高人一等。他带领的教师队伍也就更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更有助于改变当前师资水平不高的状况,甚至可望涌现出一批既有教育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专家。

2.培养教育科研的能力

学校校长如能在坚持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同时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把自身工作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就会更自觉地钻研教育科学理论,及时掌握教育改革信息,不断丰富学识,不断提高治校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校长若不注重培养自身教育科研能力、具备教育科研经验,将对本校的教育科研及整个学校事业发展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学校校长培养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态度,熟悉并遵循教育科研的规律;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从每个人的工作和自身特点的实际出发,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切实抓好当前,又要从长远着眼,力求使自己具有把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育科研各步骤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如选题、查询文献、取样、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整理资料和撰写报告等,以便掌握学校教育科研的主动权。

3.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在重要的改革时期,各项改革都需要通过试点。因此,校长应重视在本校建立教改实验点,并亲自参与研究,加强指导。因为这种在常态下进行的教改实验,可树立起能面向多数,有普遍意义,可望又可及的典型。此外,校长要同教师一样选定教育科研课题,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任务。尤其是对教育科研还较为生疏的校长,更要从总结经验入手,亲自“下水”总结自己的学校科研经验,经过筛选验证,逐步上升为理论。校长总结典型经验的活动就是投身科研的活动,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和资料。总结经验,对于研究教育客观规律,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学校教育科研中的领导方法问题。校长参与科研,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教师投入科研,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促进学校领导人员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这比一般号召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五、教育科研管理的基本要素

教育科研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科研的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等过程,协调人力、物力和时间,达到高效率运行的一种活动。

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宏观管理是指对教育科研的整体管理,包括制定教育科研规划及指导教育科研的方针、政策,确定科研体制和布局;微观管理是指教育科研单位内部的管理,包括执行教育科研的方针政策,制定教育科研规划,选择科研课题及组织课题间的协作。教育科研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

(一)机构

即赋予科研管理职能的组织。建立科研管理机构,是使管理对象构成系统的必要手段。没有一定的系统,散沙一盘,管理对象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便无法进行管理。目前,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设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非正式机构,如学校科研组,它以课题研究为主,兼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这种机构在规模不大、处于科研起始阶段、研究课题较少的学校是适合的。另一种是学校正式机构:科研室。它以学校的科研管理为主,职责主要有:⑴正确地选择和规划研究目标(课题),组织各方面人员参与研究,并对各课题的研究实行控制。⑵回答校长的科研咨询,促使并指导教师的科研普及与提高。⑶联系有关教育科研单位和教育科研工作者,联系兄弟学校,搜集、处理各方面的教育科研信息。⑷建立科研档案,推广科研成果。

(二)人员

科研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践表明,一个地区、一所学校要开展好教育科研活动,搞好科研管理,首先要有称职的管理人员。管理者除应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所以,对学校科研室(组)来说,负责人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科研管理的好坏。一般来说,学校科研室(组)的负责人还兼职其他教学工作,但其主要职责应是科研管理工作。被管理者即参加科研活动的人员。在一所学校里,被管理者主要是教师和科研课题组。对参加科研活动的人员,普及科研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其科研能力,合理地组织科研队伍,调动他们科研的积极性,是教育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课题

科研管理的实质性因素。没有课题就谈不上科研。课题的选题和申报,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并参考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课题规划,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来选择,既要避免重复研究,又要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性,使课题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四)方法

是指使科研管理活动正常运转所采取的手段、措施和途径。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的教育科研,又有其不同的具体管理方法。传统地管理方法有思想教育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和学术方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则由系统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等。比如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就是一种传统管理的行政方法。它把开展科研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合理地组织协调起来,使其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变随意性为科学性,使科研管理规范化。

(五)信息

科研管理的依据。从事教育科研必须充分掌握有关的信息。如果没有正确可靠的信息,信息失灵,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混乱。离开了前人和他人已有的科研成果信息,我们的科研也就失去了前提和依据。科研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如计划、组织和控制,都必须要有相应的信息为依据。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及时而有效地搜集、传递、储存和运用信息。

(六)经费

科研管理的财力条件。科学研究需要财力的支持与保证,但因为教育经费本身就不足,再加上有些学校对教育科研不够重视,所以科研经费短缺是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争取、筹集科研经费是管理的一大内容。同时,也应建立必要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以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七)设备

科研管理的物力条件。教育科研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保证。尽管教育科研与某些自然科学研究相比所需的物质较少,但最低限度的条件,如资料打印、复印,数字处理与储存等设备是必备的,有条件的学校应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八)时间

可管理的节奏与效率。时间是最宝贵的。教育科研管理者要善于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捕捉最恰当时机,集中时间办理最重要的事。教育科研周期一般比较长,如果不增强时间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松松垮垮,形成一种“慢节奏”。这种情况需要通过管理来克服,将研究的大目标分解成各阶段的短期行动计划,制定出每月、每周运行计划表,并严格付诸实施。

(九)成果

科研管理不可缺少的一环。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出一大批适应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成果,它是教育科研的结晶。因此,要做好教育科研成果的搜集、鉴别与推广工作,成果出台以后,应马上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和评价,然后迅速推广,缩短应用周期,并对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教育科研中的制度建设
敬告读者|版权声明|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